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朗读

负俗宁能累哲人,昔贤由此致功名。
骥收盐坂车前足,琴得焦桐爨下声。
三献荆山时未识,一鸣齐鸟众方惊。
传闻下诏搜遗逸,劝讲方思用老成。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译文及注释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陈师道。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负俗宁能累哲人。
昔贤由此致功名,
骥收盐坂车前足。
琴得焦桐爨下声,
三献荆山时未识。
一鸣齐鸟众方惊,
传闻下诏搜遗逸。
劝讲方思用老成。

【中文译文】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背负世俗而能不累及哲人。
古代贤人通过这种待理之道获得功名,
骏马在盐坂上奔跑,马蹄迅疾。
琴音得到焦桐木所熏火的熏陶,
在荆山上三次献曲,时代并未予以认识。
一声鸣叫,鸟群惊飞,
传闻有上谕,搜寻遗世之才。
劝勉讲学,方思用老成。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何复教授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待人接物的态度面对世俗的境遇。他以深思熟虑的态度对待琐碎的事务,不受世俗之累,从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哲人风范。

诗中提到的"负俗"意味着作者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不为世俗的浮华所动摇。"累哲人"表明世俗的琐事会使智者感到疲惫,而何复教授能够从容应对。

接下来,诗人引用了历史的例子,告诉我们古代贤人通过专注于琐事而获得功名。"骥收盐坂车前足"形象地描绘了跑得极快的骏马,表达了何复教授以出众的才华和全力以赴的态度在琐事中努力。

"琴得焦桐爨下声"揭示了何复教授在琴音的演奏中受到焦桐木所熏陶的启示。焦桐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用它来熏琴能赋予琴音更加深沉的韵味,象征着何复教授在琐事中能够汲取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何复教授在荆山上三次献曲,但时代并未予以认识。这表明他的才华和贡献可能被时人所忽视,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坚持和努力。

最后两句表达了何复教授的声望渐起,他的一声鸣叫引起了众人的惊叹,甚至传闻有上谕,搜寻遗世之才。这意味着他的才华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推崇,大家开始意识到他的价值。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何复教授的待事之道和对琐事的专注,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境遇的思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琐碎的日常事务与高尚的品德、智慧的追求相结合,展示了何复教授的卓越和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思考。它在描绘何复教授的同时,也呼应了人们对于追求真理、智慧和卓越的追求。通过对琐事的思考和专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意义。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读音参考

hé fù jiào shòu yǐ shì dài lǐ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fù sú níng néng lèi zhé rén, xī xián yóu cǐ zhì gōng míng.
负俗宁能累哲人,昔贤由此致功名。
jì shōu yán bǎn chē qián zú, qín dé jiāo tóng cuàn xià shēng.
骥收盐坂车前足,琴得焦桐爨下声。
sān xiàn jīng shān shí wèi shí, yī míng qí niǎo zhòng fāng jīng.
三献荆山时未识,一鸣齐鸟众方惊。
chuán wén xià zhào sōu yí yì, quàn jiǎng fāng sī yòng lǎo chéng.
传闻下诏搜遗逸,劝讲方思用老成。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陈师道诗文推荐

髻钗初上朝云卷。眼波翻动眉山远。一曲杜韦娘。当年枉断肠。佳期如好月。拟满还须缺。别易见应难。长须仔细看。

重重叠叠。娜娜裙千襵。时样官黄香百叶。一岁相逢两节。曲阑绕遍芳丛。一枝作意妍秾。折得有谁相忆,却须还与秋风。

东风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官样初黄过闰九。鲜妍时更宜寒。挽回人意不成阑。香罗堆叶密,芳意著心单。过与後房歌舞手,轻盈喜色生颜。堕钗拥髻与垂鬟。欲知谁称面,遍插一枝看。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少学真成己,中年托著书。辍耕扶日月,起废极吹嘘。得志宁论晚,成功不愿余。一为天下恸,不敢爱吾庐。

姑射仙姿不畏寒,谢家风格鄙铅丹。谁知檀萼香须里,已有调羹一点酸。

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世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玉几虽来晚,明堂讫授图。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