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子观筇竹杖

浩然子观筇竹杖朗读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主题:自怜虚无物山行
相关诗文:

浩然子观筇竹杖译文及注释

浩然子观筇竹杖

浩然子是张继先的自号,他观赏着一根竹杖。这根竹杖原本是在子猷园里的一株竹子上的枝条,但如今他拿着它,随身携带。他自怜自己高尚的品德只是虚无的东西,而真正能与他一同共赏的,只有在野外山行时他所遇到的景物。

【译文】

浩然子观赇竹杖,
朝代宋,作者张继先。
本是子猷园里枝,
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
野外山行得共伊。

【诗意】

这首诗以浩然子(张继先自称)观赏一根筇竹杖为主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自身价值的思考。竹杖原本在子猷园里的一株竹子上,但如今被浩然子带在手中。浩然子自怜自己的高尚品德似乎只是虚无的东西,而真正能与他共同欣赏的,只有在野外山行时所遇到的景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浩然子观赏竹杖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诗人通过竹杖这个象征物体,寄托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向往。竹杖原本在子猷园的竹子上,可以看作是品格的源头,而浩然子将它取下,带在手中,象征着他将高尚品德内化并随身携带。

诗中的“自怜高节虚无物”表达了作者对自身高尚品格的自卑和怀疑。他感觉自己的高尚品德仿佛只是虚无的东西,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自怜的情感,透露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野外山行得共伊”,表达了作者在野外山行中与大自然的共鸣。在山行中,他能够与自然景物相互交融,感受到真正的美和价值。这种与自然的亲近和共鸣,成为他对高尚品德追求的一种寄托和回应。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竹杖和山行的描绘,唤起读者对于自身内在追求和与大自然相融的共鸣。

浩然子观筇竹杖读音参考

hào rán zi guān qióng zhú zhàng
浩然子观筇竹杖

běn shì zi yóu yuán lǐ zhī, jīn zhāo tā qǔ shǒu zhōng xié.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他取手中携。
zì lián gāo jié xū wú wù, yě wài shān xíng dé gòng yī.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张继先诗文推荐

天先天後。真土藏灵秀。妙用自然循火候。节节薰烝教透。不分龙麝檀沈。都能入鼻通心。待得烟消息住,浑身变见真金。

西源好,仙构占仙峰。一鹤性灵清我宇,万龙风雨乱霜空。高静太疏慵。天地乐,山水静流通。行坐卧怜尘外景,虚空寂是道家风。非细乐相从。

七夕风光岂易阑,一年一度巧相干。不惊高处流星过,尽向今宵仰面看。花月有情天阙冷,胭山随分酒杯寒。从兹肃肃秋阴扣,却恐衣衾未复单。

太真宫室上方新,归去先垂紫诏人。天目洞霄期过处,星冠应不冒风尘。

刘晨阮肇事多非,今日凭君子细推。谩使仙宫由色慾,却将紫府貯奸欺。洞中清净难容杂,穴里幽冥易变奇。大是世人迷不悟,几人丧命为狐狸。

汉朝人与道翱翔,是处遗踪属静方。烟外桃花非俗种,风前柏实有余香。杖穿翠霭通深窅,舟驾洪波入渺茫。千八百年三十代,云台空碧佩琳琅。

虚空荡荡无边岸,日月东西互宾饯。东宾西饯几时休,生死场中如掣电。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偶因一念落形休,为他生死迷西东。堪叹世人全不觉,死即哀...

红霞映朱栏,白云隐青山。尘中人不到,双鹤舞柴关。瑶琴一曲诗数篇,山童煮茗炉无烟。为思尘世去游乐,一别洞天今几年。湘江江上月初白,湘浦浦边风色清。断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