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朋阅邸报

二朋阅邸报朗读

闻道边头数万兵,倒戈归我我遗民。
处降失策国非国,清野无粮人食人。
关外数州城不猎,山阳孤戍草无春。
书生忧愤空头白,自有经纶社稷臣。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二朋阅邸报译文及注释

《二朋阅邸报》是王迈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边境上发生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困境和社稷安危的关切,以及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闻道边头数万兵,
倒戈归我我遗民。
处降失策国非国,
清野无粮人食人。

这首诗的开头,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直接揭示了边境上数万敌军的消息。"闻道边头数万兵"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消息的感知,引起了读者的关注。随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倒戈归我我遗民",意味着他希望那些倒戈归附的士兵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人民。

接下来的两句诗"处降失策国非国,清野无粮人食人"揭示了国家的困境。"处降失策"指的是降敌的策略错误,使国家陷入被征服的境地。"国非国"表明国家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失去了主权和独立。"清野无粮人食人"描述了战乱造成的严重食物短缺和人民的苦难。这些描写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触动和共鸣,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百姓苦难的关切和痛心。

关外数州城不猎,
山阳孤戍草无春。
书生忧愤空头白,
自有经纶社稷臣。

接下来的两句"关外数州城不猎,山阳孤戍草无春"通过描绘边境地区的荒凉和冷落,进一步强调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困境。"关外数州城不猎"暗示了战乱导致边境地区的繁华和活力消逝,人们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山阳孤戍草无春"则表现出战乱使得山阳地区的孤寂和草木凋零,没有了春天的气息。

最后两句"书生忧愤空头白,自有经纶社稷臣"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考和决心。"书生忧愤"意味着作者作为一个文人对国家困境感到愤怒和忧虑,而"空头白"则表明作者的努力和奋斗似乎毫无意义。然而,作者并不消极,而是表示"自有经纶社稷臣",意味着他相信国家仍然有着正确的统治者和治理之道,他们将能够挽救国家的危局。

通过对《二朋阅邸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迈在这首诗中以深刻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他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首诗通过对战乱背景下的人民疾苦的描绘,呼唤着社稷臣子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递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期望。

二朋阅邸报读音参考

èr péng yuè dǐ bào
二朋阅邸报

wén dào biān tóu shù wàn bīng, dǎo gē guī wǒ wǒ yí mín.
闻道边头数万兵,倒戈归我我遗民。
chù jiàng shī cè guó fēi guó, qīng yě wú liáng rén shí rén.
处降失策国非国,清野无粮人食人。
guān wài shù zhōu chéng bù liè, shān yáng gū shù cǎo wú chūn.
关外数州城不猎,山阳孤戍草无春。
shū shēng yōu fèn kōng tóu bái, zì yǒu jīng lún shè jì chén.
书生忧愤空头白,自有经纶社稷臣。

王迈诗文推荐

臞老今朝,载酒渡江,送孟吉州。遇舟之人士,来前问政,此公官去,莫也宜留。老子曰嘻,我游宦海,几度遭他风打头。君休问,但正因遇坎,行则乘流。江皋一叶惊秋...

落日飞山上,山下人呼猎。出门纵步观,无遑需屐屧。至则闻猎人,喧然肆牙颊。或言岐径多,御者因追蹑。或言御徒希,声势不相接。或言器械钝,驰逐无所挟。或言卢...

群伪欺天日,宋臣去国时。朝扶皇帝玺,暮植党人碑。楚众齐难胜,刘安晁遂危。抵龟公赞决,几事并无知。

人物渺然,蕙兰椒艾,孰臭孰香。昔尹公和靖,与龟山老,虽同名节,却异行藏。尹在当年,深居养道,亲见兵戈兴洛阳。杨虽出,又何畀於蔡,何救於章。公今为尹为杨...

笔飞鸾凤墨翻鸦,白玉堂中懒草麻。得句批风仍抹月,怡神饮露更餐霞。公於轩冕浮名薄,帝念耆英宠礼加。丕衍修龄全晚节,洋洋一札圣言嘉。

忆昔琴堂宴士时,至今人诵壮行诗。政缘勇气填然跃。遂窃科名副所期。乡橐摛词光吐凤,邦侯瑑美稳蟋螭。乞留片石棠阴下,要写春风德政碑。

当日曾同鵷鹭群,清漳风月又平分。轮囷肝胆忧时事,袖绎诸书洗吏氛。悔不佩韦成造次,幸犹挂剑答殷勤。两只鸡斗酒行酹,三十六湾生暮春。

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谁向帝前谗陆贽,不令王所着居州。修名已立公何欠,直道难行国可忧。安得上方三尺剑,为渠断取佞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