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和郑彦章韵

水调歌头 和郑彦章韵朗读

春来久无雨,都作艳阳天。
天公素念民事,其忍秽良田。
鞭起九渊浓睡,散作两间膏泽,生意发天然。
听得老农语,大有是今年。
玉堂深,金阙近,乱云烟。
乾坤放眼无际,何物不鲜妍。
休把圣功收敛,要使人心满慰,万事此为先。
我老归农好,宜买潞河船。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归类:水调歌头
相关诗文:

水调歌头 和郑彦章韵译文及注释

《水调歌头 和郑彦章韵》是元代诗人许有壬的作品。诗中描述了春天久违的雨水,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和喜悦。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天来了,长时间没有雨水,阳光明媚。天公深知民间疾苦,却忍心让良田干涸。突然间,九泉之下的神灵醒来,使田野恢复生机,生意兴旺,仿佛是天然的祝福。听着农民们的谈论,可以知道今年的收成将非常丰盛。宫殿深深远远,皇宫的金阙近在眼前,云烟弥漫。放眼望去,广袤的天地辽阔无际,无一物不散发着鲜妍的光彩。不要隐藏圣明的功绩,要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满足,万事皆以此为首要。我喜欢归田务农,应该买一艘潞河的船来享受田园生活。

这首诗以春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雨水的期盼和对丰收的祝愿。诗中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力量,雨水的降临使大地恢复生机,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得到改善。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诗中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意象丰富的语言,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诗词中还融入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推崇,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词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特点,即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们生活的表达,传递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整首诗词情感饱满,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也展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水调歌头 和郑彦章韵读音参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hé zhèng yàn zhāng yùn
水调歌头 和郑彦章韵

chūn lái jiǔ wú yǔ, dōu zuò yàn yáng tiān.
春来久无雨,都作艳阳天。
tiān gōng sù niàn mín shì, qí rěn huì liáng tián.
天公素念民事,其忍秽良田。
biān qǐ jiǔ yuān nóng shuì, sàn zuò liǎng jiān gào zé, shēng yì fā tiān rán.
鞭起九渊浓睡,散作两间膏泽,生意发天然。
tīng dé lǎo nóng yǔ, dà yǒu shì jīn nián.
听得老农语,大有是今年。
yù táng shēn, jīn quē jìn, luàn yún yān.
玉堂深,金阙近,乱云烟。
qián kūn fàng yǎn wú jì, hé wù bù xiān yán.
乾坤放眼无际,何物不鲜妍。
xiū bǎ shèng gōng shōu liǎn, yào shǐ rén xīn mǎn wèi, wàn shì cǐ wèi xiān.
休把圣功收敛,要使人心满慰,万事此为先。
wǒ lǎo guī nóng hǎo, yí mǎi lù hé chuán.
我老归农好,宜买潞河船。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

许有壬诗文推荐

露洗璇穹青杳杳。年光红入滩头蓼。翠盖撑烟吹半倒。霜信早。一*寒影磨清晓。早是轩扉尘不到。好山更与供登眺。酒债渐多诗债少。翻水调。西风几叠渔家傲。

老境闲门昼不开。闲人庭院甚宜苔。打门诗债任渠催。千里有家频入梦,一春无酒可开怀。心宽随处是蓬莱。

修黛横愁苦爱颦。*霞乱玉更宜嗔。嗅香*蕊柰何春。织就回文难会意,写成离字亦伤神。他年不及卷中人。

花露浓沾桂棹香。柳风轻拂葛衣凉。放歌深入水云乡。荷叶杯中倾绿醑,瓜皮船上载红汝。都堂何似住溪堂。

窗影修篁摇翠葆。墙阴幽径连芳草。蓦地雨来荷叶闹。香更好。乱烟浮动红云岛。稚柳千条丝袅袅。柳边宜着兰舟小。世态纷纷何足校。收桂棹。呜呜且和渔家傲。

落日崇台寒力悄。登临恰似寻安道。有竹何人能径造。吾不诮。相逢要遂掀髯笑。双桧凌空龙夭矫。有知定讶人枯槁。珍重岁寒冰雪操。君自宝。老夫但和渔家傲。

伏腊归宁已怆然。天涯回首路三千。倦游久赋王孙草,写恨应歌相府莲。天也老,月空圆。铁心难受夜如年。麝煤闲杀春风手,想像颦蛾更可

花露浓沾桂棹香。柳风轻拂葛衣凉。放歌深入水云乡。荷叶杯中倾绿醑,瓜皮船上载红汝。都堂何似住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