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香(歇指调)

荔枝香(歇指调)朗读

甚处寻芳赏翠,归去晚。
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
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
遥认,众里盈盈好身段。
拟回首,又伫立、帘帏畔。
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
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
王孙空恁肠断。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荔枝香(歇指调)译文及注释

《荔枝香(歇指调)》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柳永。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甚处寻芳赏翠,归去晚。
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
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
遥认,众里盈盈好身段。
拟回首,又伫立、帘帏畔。
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
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
王孙空恁肠断。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园的场景。诗人在寻找芳香和赏玩翠绿之处时,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他缓慢地走着,罗袜上沾满了尘土,来到琼筵旁观赏景色。一位美丽的女子穿着金缕制成的霞衣,衣裙轻轻褪色,仿佛感到春游的疲倦。远远地看到她,她的身材美好动人。诗人准备回头看看,却再次停在帘帏旁边。她拥有白皙的脸庞和红润的眉毛,偶尔掀起头巾露出微弱的一瞥。她笑容满面,整理着金色的发髻,娇媚的眼睛中流露出一丝芳心。王孙却心事重重,空留心扉痛苦。

赏析:
《荔枝香(歇指调)》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美景和美人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对芳香和翠绿的追寻,以及对女子的细致描写,传达了春日游园时的愉悦和美好。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女子的婀娜身姿和动人容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忧伤和无奈,通过王孙空留心扉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和不如意。整首诗抓住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慨,以感性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对美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荔枝香(歇指调)读音参考

lì zhī xiāng xiē zhǐ diào
荔枝香(歇指调)

shén chù xún fāng shǎng cuì, guī qù wǎn.
甚处寻芳赏翠,归去晚。
huǎn bù luó wà shēng chén, lái rào qióng yán kàn.
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
jīn lǚ xiá yī qīng tuì, shì jué chūn yóu juàn.
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
yáo rèn, zhòng lǐ yíng yíng hǎo shēn duàn.
遥认,众里盈盈好身段。
nǐ huí shǒu, yòu zhù lì lián wéi pàn.
拟回首,又伫立、帘帏畔。
sù liǎn hóng méi, shí jiē gài tóu wēi jiàn.
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
xiào zhěng jīn qiào, yì diǎn fāng xīn zài jiāo yǎn.
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
wáng sūn kōng nèn cháng duàn.
王孙空恁肠断。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诗文推荐

皇都今夕知何夕,特地风光盈绮陌。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凤楼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鹓鹭客。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杀云踪并雨迹。

凤楼郁郁呈嘉瑞,降圣覃恩延四裔。醮台清夜洞天严,公宴凌晨箫鼓沸。保生酒劝椒香腻,延寿带垂金缕细。几行鹓鹭望尧云,齐共南山呼万岁。

繁华锦烂。已恨归期晚。翠减红稀莺似懒。特地柔肠欲断。不堪尊酒频倾。恼人转转愁生。□□□□□□(脱字),多情争似无情。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棚。春睡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愁极。再三追思,洞庭深...

繁华锦烂。已恨归期晚。翠减红稀莺似懒。特地柔肠欲断。不堪尊酒频倾。恼人转转愁生。□□□□□□,多情争似无情。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於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挪。奸字中心著我。(以上二首见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