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朗读

洞霞疑接台峰近,石机空歌蜀道难。
一种灵苗人不识,半山霜夜南痕乾。

下载这首诗
(1)
诗文主题:蜀道难不识
相关诗文: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译文及注释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游览陶山时的景色和感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附子冈

洞霞疑接台峰近,
石机空歌蜀道难。
一种灵苗人不识,
半山霜夜南痕乾。

译文:

洞穴和霞光似乎相连,接近高耸的台峰,
山中响起了空灵的歌声,唱着艰难的蜀道。
有一种神奇的植物,人们不太了解,
山的半边,在霜夜中留下南方的痕迹。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游览陶山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作者借助山峰、洞穴、霞光、歌声等形象,展示了山水之间的奇妙联系和山中神秘之美。同时,诗中还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难以逾越的隔阂,以及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深邃、神秘的意象勾勒出了陶山的壮丽景色。洞穴与霞光的相连,给人一种悬浮于天地之间的感觉,增添了山峰的神秘气息。石机空歌的描写,让人联想到艰难险阻的蜀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人生困难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一种灵苗,暗示着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无知和对神秘事物的好奇。作者通过这种灵苗的描绘,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局限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展现出来。

最后两句“半山霜夜南痕乾”,通过描写夜晚的霜和南方的痕迹,给人以寂静和孤独的感觉。这种冷寂的意象与前文所描绘的奇妙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和无法逾越的限制。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展现了作者对陶山景色的独特感受,同时也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读音参考

táo shān shí yǒng hé dèng mù xīn fù zǐ gāng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附子冈

dòng xiá yí jiē tái fēng jìn, shí jī kōng gē shǔ dào nán.
洞霞疑接台峰近,石机空歌蜀道难。
yī zhǒng líng miáo rén bù shí, bàn shān shuāng yè nán hén gān.
一种灵苗人不识,半山霜夜南痕乾。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林景熙诗文推荐

子有忧世心,蒿然见眉睫。崇交拟昔人,西风寄三叠。作诗匪雕锼,要与六义涉。臣甫再拜鹃,高风或可蹑。肯作蟋蟀鸣,悲凉和秋叶。

沦恶易如坠,进善难如登。危哉方寸地,风雨吹冥冥。尺水增丈波,鳅鳝亦不鲸。海桑空变易,天地终清宁。

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猗兰抱孤芳,不受宿莽没。

老来屏人事,北窗寄高眠。飘飘御风远,银阙开九天。虎豹不见嗔,岂予有仙缘。玉座覆红云,香炉霏紫烟。黄冠立小兆,冉冉导我前。下土蚁虱臣,微衷怀欲宣。兵戈幸...

踆乌不傍飞,斂景下蒙谷。征途险在前,而况车折轴。夸父追羲和,欲挽丹砂毂。意远力不任,化作邓林木。漫漫夜何如,长歌饭觳觫。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鬓痕朝镜觉,书味夜灯知。梦断潮生枕,愁新雁入诗。思君心欲折,又负菊花期。

汉日落西崦,孤彗明中州。玄德负英猛,欲挽无万牛。龙凤一已逝。期人复安求。区区守江左,老此以菟裘。大义固不识,卑哉孙仲谋。

凤德嗟已衰,宣尼欲浮海。赖有载道经,神功补元宰。删诗挽风变,系易忧世骇。春秋笔削严,西秦书乃采。微义将警周,逆悲大运改。悠悠千古心,后死文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