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示化士》是宋代释慧远创作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手拄杖生根挑不上,
钵盂无底满盛归。
净名何用空惆怅,
哭罢香严与不知。
头蓬松兮郡辨,
耳卓朔兮莫窥。
渡口船回人借问,
寒山南畔石桥西。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化士(指出家修行的僧人)的境遇和心境。化士手拄杖在世俗中生根,无法超越尘世的束缚;钵盂(僧人持用的钵状容器)虽然无底,但却能装满世间的烦恼回归。然而,这样的修行名号又有何用,只能带来空虚和忧伤。结束哭泣后,香严(佛教用语,指修行者)和世人依然无法领悟其中的意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化士的形象描绘,探讨了出家修行者所面临的境遇和内心的挣扎。化士拄着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束缚,象征着修行者在离开世俗生活后,仍然受到尘世的纷扰和诱惑。钵盂虽然空无一物,却能容纳世间的烦恼,暗示修行者将尘世的烦恼带入内心,无法真正超脱。净名虽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在修行者看来,这个名号空洞无物,只会带来无尽的忧伤。
诗中的头蓬松和耳卓朔是对化士形象的进一步描绘,头发散乱象征着精神状态的不稳定,耳朵高耸则意味着对外界干扰的封闭。这种状态下的化士,郡辨(指郡守,即世俗权威)也无法辨认,耳朔(指道士)也无法窥视。
最后两句描述了化士在渡口回归尘世时,乘坐船只被人们借问。寒山和石桥象征离世的彼岸,化士的归来让人们困惑不解。
整首诗通过对化士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者在尘世与离世之间的挣扎和迷茫。尽管他们选择了超脱尘世的道路,但在现实中仍然难以摆脱世俗的困扰和痛苦。这种境遇和心境的描绘,给人以深思和共鸣,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佛教修行者的处境和心路历程。
“哭罢香严与不知”出自宋代释慧远的《示化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kū bà xiāng yán yǔ bù zhī,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