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翻译及注释
翻译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①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②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③无寐:失眠。
④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⑤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⑥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⑦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⑧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创作背景
这首《撼庭秋》,调名奇特,是晏殊首创。始见于晏殊《珠玉词》,但其中仅有此一首,故《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此首为标准之作。后来黄庭坚、王诜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启发而新创的词牌。虽说词牌用了一个很有力的“撼”字,这首词却“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动地的怨愤。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裏翻譯及注釋
翻譯
碧紗窗裏看慣了春花秋月,聽厭了梧桐夜雨點點滴滴敲打著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徹夜無眠。
她日登上高樓眺望,天地寥闊,陰雲密布,全無離人的半點蹤影,讓人更加憂傷憔悴。可歎啊!那廳堂裏燃著的紅燭,空自心長焰短,替人流著一滴滴相思的苦淚。
注釋
①碧紗:即碧紗廚。綠紗編製的蚊帳。
②梧桐夜雨:概括溫庭筠《更漏子》詞: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③無寐:失眠。
④目斷:望盡,望而不見。
⑤憔悴:瘦弱萎靡的樣子。
⑥念蘭堂紅燭:想到芳香高雅居室裏的紅燭。
⑦心長焰短:燭芯雖長,燭焰卻短。隱喻心有餘而力不足。
⑧向人垂淚:對人垂淚(蠟淚)。晚唐·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裏賞析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隻好移情於燭:明明是人心裏難過,卻說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餘力拙,卻說蠟燭心長焰短。這裏,人即燭,燭即人。
“別來音信千裏,恨此情難寄”開篇點題,說自與情人離別以來,音信遠隔千裏,惆悵的是,這一片深情無從寄去。以情語開篇後,作者接著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著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
“幾回無寐”上承景語,點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間、地點、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無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於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上片泛寫別後相思,下片實寫此時此地的感受。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隻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隻見天空遼闊,層雲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無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裏難過,但杜牧詩的著眼點“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著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隻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於淡雅閑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鬱的一麵。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裏創作背景
這首《撼庭秋》,調名奇特,是晏殊首創。始見於晏殊《珠玉詞》,但其中僅有此一首,故《詞律》卷五、《詞譜》卷七俱列此首為標準之作。後來黃庭堅、王詵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啟發而新創的詞牌。雖說詞牌用了一個很有力的“撼”字,這首詞卻“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動地的怨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