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是唐代储光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野田黄雀行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
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
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
邪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
中文译文:
喳喳野田黄雀,却不自知身体不堪微弱。
悠闲地穿梭在深草丛中,争夺食物并争相飞翔。
贫困老人居住在一所倒塌的老旧房舍,枣树多而桑树稀少。
没有枣子还可以吃饭,但没有桑树,何以为衣呢?
荒凉的仓库在暮色中空空如也,它们时常扶持着归来的黄雀。
优秀的路岂能不畅通,河畔的田地岂能不肥沃。
然而长久的淤塞将道路毁坏,我内心忧伤,与此违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黄雀在野地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贫困、荒凉的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诗人以黄雀所处的环境为象征,隐喻了社会的贫穷和衰落,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困境。
诗中的野田黄雀飞翔争食,生活困难且渺茫,与贫困老人相互呼应,突出了悲凉的氛围。枣多桑树稀,无枣可吃无桑可衣,形象地描绘了贫困老人生活所需的物资稀缺。萧条的仓库在夜晚空空荒凉,只有相互扶持的黄雀回归,令人感伤。
最后两句借水路的堵塞来象征社会的黑暗和困境,诗人从中借发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恻隐之情。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困和困顿的景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苦难,通过描写野田黄雀和贫困老人的生活,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困境的思考。诗中的场景形象,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入思考的空间。
“无桑何以衣”出自唐代储光羲的《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ú sāng hé yǐ yī,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