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歌辞·履霜操(Treading on Frost)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中文译文:
父亲哟,孩儿被寒冷所折磨,母亲哟,孩儿被饥饿所折磨。
孩儿有罪当受笞打,被驱逐的孩儿有何过错?
孩儿在中野,以此为住宿。
四周寂静无人声,谁来与孩儿交谈?
孩儿衣衫何处寻,孩儿饥饿如何解?
孩儿在野外行走,脚下踩着霜冻。
母亲生下了众多子女,有母亲的关爱疼惜。
唯独孩儿无人怜爱,孩儿何不悲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写的是一个被寒冷和饥饿折磨的孩子的悲苦遭遇。诗人表达了对这个孩子所受的苦难的同情和愤慨,同时也暗示了对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不公和冷漠的批判。
诗中的父母呼喊着孩子的苦难,表达了对孩子遭受折磨的痛心。孩子被罪责难当,被驱逐无处可去,四周荒凉寂静,无人与其交流。孩子身上缺少衣物和食物,却被迫履霜行走。最后,诗人提到母亲对其他子女的呵护,但这个孩子却没有人关爱,孩子的悲伤由此显露。
通过这首诗,诗人韩愈表达了对弱势群体(尤其是无财富无地位的普通人)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关切,批评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冷漠。这首诗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家庭的冷落,充满了对人道主义和公正的呼唤。
“有母怜之”出自唐代韩愈的《琴曲歌辞·履霜操》,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yǒu mǔ lián zh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