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翻译及注释
翻译
长亭旁的绿树已变得苍黄,送别的筵席上几次举杯话别.常常害怕离别而不忍听那《阳关曲》,更何况如今秋色萧索身是远行人。
清泪沾湿了罗巾,人人都黯然伤神,一腔离恨就像不尽的江水一样深。哪里去找千尺的横江铁锁,在这烟水迷蒙的渡口截断江流。
注释
①丹阳:地名,在镇江之南,旧属镇江府。
②浮玉亭:元陶宗仪《说郛》卷九七引释惠凯《金山志》云:“客问:何为浮玉?答云:此出《仙经》。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则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环绕,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犹存焦山西侧。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里。”
③长亭:古时于道旁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④阳关:唐王维《送元二使安四》:“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渭城》一日《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渭城》、 《阳关》之名,盖因辞云。”
⑤千寻横铁锁:《晋书》卷四二《王浚传》:“太康元年正月,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灭蜀后,继而起兵伐吴。吴人凭借长江天险,于水中横置铁锁、铁锥,抗拒北军,然晋师除锥熔锁,终无阻碍,顺流鼓棹,直捣三山。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率百官投降晋师,东吴遂亡。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赏析
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此诗将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谊,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因此,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这首小令,开篇回忆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进一层,状绘今日友人送我,最后通过幻想来写不忍分离,把别意写得缠绵悱恻,读来颇有余味。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创作背景
陆游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镇江府,次年离开镇江,饯行于镇江府西之浮玉亭,词当作于是时。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翻譯及注釋
翻譯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別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別.常常害怕離別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濕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裏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蒙的渡口截斷江流。
注釋
①丹陽:地名,在鎮江之南,舊屬鎮江府。
②浮玉亭:元陶宗儀《說郛》卷九七引釋惠凱《金山誌》雲:“客問:何為浮玉?答雲: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猶存焦山西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裏,舊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裏。”
③長亭:古時於道旁每隔十裏設長亭,故亦稱“十裏長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為送別之處。
④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四》:“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渭城》一日《陽關》,王維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詩,後遂被於歌……《渭城》、 《陽關》之名,蓋因辭雲。”
⑤千尋橫鐵鎖:《晉書》卷四二《王浚傳》:“太康元年正月,浚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滅蜀後,繼而起兵伐吳。吳人憑借長江天險,於水中橫置鐵鎖、鐵錐,抗拒北軍,然晉師除錐熔鎖,終無阻礙,順流鼓棹,直搗三山。孫皓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麵縛,銜璧牽羊,率百官投降晉師,東吳遂亡。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賞析
首二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邊上的浮玉亭,是詞人經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時節,他曾多次到此送友遠行。餞宴在綠樹繁茂、濃蔭蔽日的亭子裏舉行。詞人不停地舉起酒杯,向摯友頻頻勸酒,殷殷話別,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緒不寧,為離別在即而不勝感傷。“陽關”句即描寫這種恨別之情。“陽關”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代稱,亦名《渭城曲》。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寫得十分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樂曲,作為“送別曲”、“友誼歌”而廣為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詞人這裏說“陽關常恨”,是因為別時與友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故謂“常恨”;正因“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不堪”,意為禁不起。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遊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節。從前於春殘花盡時與人分別,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而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於過去了。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胸臆,溢於顏麵。
下片仍寫離情。餞宴將止,別離在即。居人和遊子依依惜別,互相慰藉,想到別後天各一方,音訊難達,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淚下。“清淚”二句,生動地表現了居人和遊子之間真誠而又深厚的友誼。下麵“一江離恨恰平分”一句,語頗雋永,意蘊深邃。離愁別恨是十分抽象的東西,難以言狀。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雖然以江水之無窮喻愁情之不盡的不計其數,但寫得耐人尋味的佳句卻殊鮮見。陸遊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謂離別的悲愁猶如眼前的江水那麽多,一半給你(居人),一半給我(遊子)。如此描寫,就把離恨的深重具體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離恨的輕重,體會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詞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別具。詞人幻想若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使我不能遠行,居人也可將我留住,這該有很好的事,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幻想,表達了詞人希冀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良願,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別的痛苦。
這首小令,開篇回憶往昔我送友人,接著跌進一層,狀繪今日友人送我,最後通過幻想來寫不忍分離,把別意寫得纏綿悱惻,讀來頗有餘味。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創作背景
陸遊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次年離開鎮江,餞行於鎮江府西之浮玉亭,詞當作於是時。
“一江离恨恰平分”出自宋代陆游的《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jiāng lí hèn qià píng fē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