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翻译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管仲论评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䲡、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管仲論翻譯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後,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桓公死於宮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於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於管仲,而說是由於鮑叔。至於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於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於管仲。為什麽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後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麽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於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隻是由於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隻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幸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啊!如果他乘著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麽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麽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可晉文公死後,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餘威,還能在一百年裏充當盟主。為什麽呢?因為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後,齊國一敗塗地,這沒有什麽疑問奇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並非無賢人,確實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書裏有記載他將死時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並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是他心中認為這幾個人都不能托以國家重任。而且預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鰍,因為活著不能薦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為此有身後勸諫之事。蕭何臨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後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麽可以死掉呢?
管仲論評析
管仲是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輔佐齊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績一向為人稱道,連孔子對他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於這樣一個典範人物,作者獨能從其不能推薦賢人這一要害之處進行評說,其立論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會中,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會給國家帶來消極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影響,這種例子在曆史上是不罕見的。因此,作者的見解是正確的。
本文文筆犀利,邏輯嚴密,令人無懈可擊,正如清人吳楚材所說:“立論一層深一層,引證一段係一段,似此卓識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為了說明管仲提出的豎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隻是一句毫無意義的空話,他把齊桓公和舜、孔子進行比較,說明齊桓公不可能除掉這三個人。退一步說,即使是除掉了這三個人,“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談到管仲在臨死時沒有向桓公舉薦賢人是一重大失誤時,作者又用史䲡、蕭何的事跡進行對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結論,可以說是絲絲入扣,令人拍案叫絕。
本文批評了管仲在臨死前未能薦賢自代,以致在他死後齊國發生了內亂。作者的觀點頗為新奇,可以稱為“翻案文章”。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出自宋代苏洵的《管仲论》,诗句共8个字,诗句拼音为:zhòng kě wèi bù zhī běn zhě yǐ,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