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汾阴乐章·太和》是唐代王晙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祭祀仪式的场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是: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中,六叶经受着繁重的光芒。太原在刻划赞美之词,后土被用来种植庄稼。宝鼎被呈送上供台,空气中弥漫着祥和的云雾。仪式准备充分,福运丰沛地降临。
诗词的诗意是描述祭祀仪式的隆重庄严,展示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以太和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向往。
赏析方面,首先从形式上看,诗词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句句平仄对称,节奏流畅。其次,词语运用精确,以凝练的词句描绘了祭祀仪式的庄严场景,具有音乐和礼仪的美感。整首诗词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与对美好寄托的向往。
总而言之,《祭汾阴乐章·太和》这首诗词通过庄严肃穆的描绘,以及对仪式的详细描写,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隆重与尊崇,同时也流露出对太和时代社会安定繁荣的盼望。诗词整体结构严谨,语言简练精确,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宝鼎呈符”出自唐代王晙的《祭汾阴乐章·太和》,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bǎo dǐng chéng fú,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开元二年(714年),王晙率二千兵马袭破入侵的吐蕃军,因功加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赐爵清源县男。四年(716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升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封御史大夫。九年(721年),王晙镇压胡人康待宾叛乱,进爵清源县公,但不久因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