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夕夜晚凭窗眺望的景象。
诗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草堂靠近少年室,在静夜里听到了风吹松树的声音。月亮从潘陵尖升起,照亮了十六座山峰。九月时分,山叶渐渐变红,溪谷的云淡雅致,给秋天增添了美丽的容颜。远处的伊阳村有火光点燃,嵩山上的钟声隐约传来。尚子(疑为史瞻)不可见,蒋生(疑为杜甫)难以再相逢。作者自知心境舒畅,佳景为何人感受浓厚呢?
诗中还描绘了作者昨日去拜访山僧,在天坛东上望,看见了云间回旋的龙影,感受到雷雨的威力。夜晚与人群疏远,转向热爱诗词中丘壑的景致。作者的心境宁静,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融入了水木的境界,领略到了鱼鸟的通达。他解脱了尘俗,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的描绘为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心灵自由的渴望。诗人通过观察大自然,感悟到了大道的真谛,决心追随大道之风,并表示自己不被俗世的名利所动,愿意追求精神的升华和自由。
“尚子不可见”出自唐代岑参的《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àng zi bù kě jiàn,诗句平仄:仄仄仄仄。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