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阮隐居》是杜甫的一首诗,描写了陈留风俗衰败,人物世间无数,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却发现了一个迥异于常人的阮生。阮生形容贫寒,但有着深藏于底的智慧和才情。诗中还表达了杜甫对于清新诗歌的追求,以及他对于真知灼见的珍视。最后,杜甫思考着是否要避开喧嚣,独自居住于偏远的村落,以避免被权贵所迷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清贫但清静的生活的向往。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陈留的风俗衰败,
人物在世间并不多。
然而,在边塞地区,我遇到了阮生,
他继承了先父祖辈的遗志。
他虽然贫穷,但内心平和,
他自觉地洒扫自己古老的头发。
他的车马进入了邻家,
茅草和幽暗的环境围绕着他。
清新的诗歌接近真理,
要识别真知灼见需要付出艰辛。
我在寻找阮生时走过了小径,
挽起衣袖踏着寒雨。
我再次考虑是否去居住在远离喧嚣的村庄,
避开猛虎一般的权贵。
我宁愿是明眸皓齿的箕颍客,
也不愿成为荣华富贵如同粪土。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深藏于底的智者阮生与世俗的对照。陈留地区风俗败坏,不少人对于阮生的存在并不重视。然而,阮生贫穷,但是他清静自守,追求知识和艺术。诗中还表达了杜甫对于清新诗歌和真知灼见的追求,认为写作要接近真理,需要有智慧和经历来支撑。最后,诗人思考着是否要远离喧嚣,选择一个安静的村庄居住,避开权贵的纷扰。他对于清贫但清静的生活表示向往,并表达了自己宁愿做一个普通而清静的人,也不愿成为荣华富贵但虚无的存在。整首诗意味深长,揭示出杜甫对于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
“贫知静者性”出自唐代杜甫的《贻阮隐居》,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ín zhī jìng zhě xì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