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兴善寺后堂池》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李端。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草堂高树下,
月向后池生。
野客如僧静,
新荷共水平。
锦鳞沉不食,
绣羽乱相鸣。
即事思江海,
谁能万里行。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诗人在善寺的后堂池畔,观赏着夜晚的景色。月亮从后池中升起,照亮了整个草堂。草堂高处有茂密的树木,给予了一片凉爽的遮荫。野客们静静地坐在一旁,就像僧人一样安详宁静。新鲜的荷花与平静的水面相映成趣。鱼儿锦鳞闪烁却不食物,鸟儿们的绣羽相互纷乱地鸣叫。即使在这样宁静的景象中,诗人也思念着遥远的江海,渴望能够进行万里远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善寺后堂池的景物,展现了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意境。诗人利用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流露出一种追求自由与广阔的情感。诗中的“野客如僧静”一句,以野客比喻僧人,表达了诗人对清幽宁静生活的向往。而诗末的“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则抒发了诗人对江海的思念,同时也折射出他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整首诗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自然景色与人情志趣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野客如僧静”出自唐代李端的《宿兴善寺后堂池》,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ě kè rú sēng jì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