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女休梳官样髻赏析

侍女休梳官样髻朗读

《送唐大夫让节归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是唐代于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年老功成乞罢兵,
玉阶匍匐进双旌。
朱门鸳瓦为仙观,
白领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样髻,
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时浸发春泉里,
犹梦红楼箫管声。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送别唐朝一位名叫让节(或中丞)的大夫归山修道的场景。让节已经年老,取得了丰功伟绩,但他希望放弃兵权,回归山林,追求修道的境界。在他离开的时候,玉阶上摆放着双旌,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功勋。他所居住的朱门旁边建有一座仙观,屋顶瓦片上绘有鸳鸯图案,令人联想到仙境。让节穿着白领狐裘,从帝都出发,离开了官方的尘嚣。他的侍女们不再梳理官方的发髻,而是改为梳理道家的发式。他的蕃童们也改名为道家的名字。当他到达山泉边,沐浴其中时,仿佛还会在梦中听到红楼中那悠扬的箫管声。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唐代大夫让节归山修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和追求道家境界的向往。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示了让节离开官场、脱离尘嚣的决心和态度。作者运用了形象鲜明的对比,将让节的离开与道家修行的理念相结合,赋予了诗词以宁静、幽远的意境。

诗中的玉阶、双旌、朱门等描写了让节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夫的身份和地位,而仙观、白领狐裘、道家发式等描写则象征了他追求隐逸、超然的心境。通过这些描写,诗词展现了让节离开世俗的欲望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决心。最后的红楼箫管声则象征了他对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士生活的憧憬。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细致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它传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追求内心宁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士人对世俗荣华的疲倦与厌倦。这首诗词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远的主题,展示了唐代文人士人的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送唐大夫让节归山(一作送唐中丞入道)》是唐代于鹄创作的一首诗。诗意表达了一位名叫让节(或中丞)的唐朝大夫年老功成,向朝廷辞行归山修道的情景。

年老功成乞罢兵,
玉阶匍匐进双旌。
朱门鸳瓦为仙观,
白领狐裘出帝城。

诗的开头,表达了让节已经年老而功业已就,他请求辞去军职。他匍匐在玉阶上,表示他对朝廷的恭敬。双旌代表他的身份和功绩。

朱门鸳瓦为仙观,指的是让节住的地方旁边有一座仙观,屋顶上的鸳鸯瓦片增添了仙境的氛围。白领狐裘出帝城,意味着他穿着白领的狐裘,离开皇城,追求道家的生活。

侍女休梳官样髻,
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时浸发春泉里,
犹梦红楼箫管声。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让节离开官场后的变化。他的侍女不再梳理官样的发髻,蕃童们也改名为道家的名字,这显示了他们追求隐逸生活的决心。当让节到达山泉边,沐浴其中时,他仿佛还在梦中听到红楼中那悠扬的箫管声。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让节从官场归山修道的情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他追求隐逸、超然的心境。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追求内心宁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士人对世俗荣华的疲倦与厌倦。整首诗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远的主题,展示了唐代文人士人的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于鹄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