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
朝代:唐代
作者:杨巨源
中文译文:
旧寺长桐孙,朝天是圣恩。
谢公诗更老,萧傅道方尊。
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
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杨巨源在唐代写的作品,题目是《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诗中表达了对禅院的赞美和对佛法的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了慈恩寺禅院的旧貌,称其为"旧寺",寺院内长满了桐树,桐树是圣人德行的象征,因此称赞禅院是有圣恩的地方。
接着,诗人提到谢公和萧傅,他们是古代的文学和道德伦理的代表人物。谢公指的是谢安,他是晋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萧傅指的是萧统,他是东晋末年的道德家。诗中说谢公的诗更加古老,表明禅院的历史悠久,而萧傅则是在道德方面尊贵的人物,这显示了禅院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提到了"白法",指的是佛法的精髓和智慧。诗人认为懂得佛法的人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真谛。他呼吁人们要重新评述佛法在人间的价值,以重视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够向佛门一样,以空灵的心境来看待世间的事物,超脱尘世的纷扰。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禅院和佛法的赞美,同时也呼吁人们重新思考佛法的意义,中文译文:
旧寺长桐孙,朝天是圣恩。
谢公诗更老,萧傅道方尊。
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
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杨巨源在唐代创作的作品,题目是《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诗中表达了对禅院的赞美和对佛法的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慈恩寺禅院的景象,称它为"旧寺",寺院内长满了桐树。桐树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圣人的德行,因此诗人称赞禅院是受到神圣恩宠的地方。
接着,诗人提到了谢公和萧傅,他们是古代文学和道德伦理的代表人物。"谢公"指的是谢安,他是晋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萧傅"指的是萧统,他是东晋末年的一位道德家。诗中说谢公的诗更为古老,显示了禅院历史悠久;而萧傅则代表了道德高尚的人物,这表明禅院重视道德修养。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白法",意指佛法的精髓和智慧。诗人认为深刻理解佛法的人能够领悟其真谛。他呼吁人们重新评估佛法在人间的价值,以重视众生的幸福和福祉。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佛门一样,以空灵的心境来看待世间的事物,超越尘世的纷扰。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禅院和佛法的赞美,同时也呼吁人们重新思考佛法的意义,以及追求宁静超脱的心境。
“白法知深得”出自唐代杨巨源的《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ái fǎ zhī shēn dé,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