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毫不着世间尘赏析

玉毫不着世间尘朗读

《题玉像堂》是唐代张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玉毫不着世间尘,
辉相分明十八身。
入夜无烟灯更好,
堂中唯有转经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玉像堂的景象。玉像堂是供奉佛像的地方,这里的佛像十分精美,通体洁白无暇,不受尘埃的污染。在夜晚,没有烟灯的照耀,更能凸显佛像的光芒。堂内只有一个专职转经的人,默默地念诵经文。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玉像堂的景象,表达了对佛教信仰和修行的赞美。诗中的玉像是以美玉雕刻而成,光洁无瑕,象征着纯净和崇高的境界。玉毫不着世间尘,意味着佛像超脱了尘世的烦恼和杂念,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诗中提到佛像的身体有十八个身体,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佛像的辉煌和庄严。这里的"辉相"指的是佛像散发出的光芒和神圣的气息。佛像在夜晚没有烟灯的照耀下,反而更加华丽夺目,传递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光辉和力量。

最后两句表达了在玉像堂中,只有一个专职的转经人。这个人默默地念诵经文,以此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和敬畏之情。整首诗给人以宁静、庄严和超然的感觉,展现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既是对佛像的赞美,也是对佛教信仰的歌颂。通过描绘玉像堂的景象,诗人展现了佛教追求超脱尘世的理念,以及佛像所具有的庄严、光辉和神圣之美。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