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上偶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情描绘了诗人在渭水边垂钓的景象。
诗中描述了渭水平静如镜,水中有鲤和鲂游弋。诗人偶然带着一竿竹竿,悬挂钓丝在水边。微风吹拂钓丝,轻柔地飘动,长度达十尺之长。诗人对钓鱼静静坐着,内心思绪却在遥远的乡愁乡念中飘荡。回想起曾经也在这渭阳钓过鱼的白头老人,他并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以此寓意着国家政治的治理智慧,以及人生的品质修养。因为他不仅钓到了鱼,还得到了文王的赏识。相比之下,诗人垂钓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既没有机缘也没有心境来得到渭水中鱼儿的跟随。于是,他只能玩弄秋水的波光,享受一份无拘无束的快乐。
诗人的兴致渐渐消退,放下钓竿,结束垂钓的意愿。他意犹未尽地返回家中,喝上一杯美酒,以此作为对这次渭水垂钓经历的回顾和解脱。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
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傍。
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
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
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
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
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
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
这首诗词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渭水中的鱼儿和诗人的垂钓情景,展示了诗人对乡愁和钓鱼的思考和感慨。通过描绘诗人在渭水边垂钓的心境和对白头老人的回忆,展示了诗人对人生与名利、享受与追求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整首诗词情感细腻,字字珠玑。通过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和描绘,诗人展示出对自然景物和内在情感的敏感和表达能力。以渭水垂钓为线索,通过典故和寓意的叠加,诗人通过自己的感悟以及对过去与现实的对比,既打破了常规的写作思维,也赋予了诗词更深层次的意义。整体上,这首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思考,不仅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谁知对鱼坐”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渭上偶钓》,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éi zhī duì yú zuò,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