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葵》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诗,描写了作者的贫困生活和对荣衰的思考。
译文如下:
昨天晚上不眠不休地饥肠辘辘,今天起床依然是空腹。贫穷的厨房只有些稻谷和秋葵,用来烹煮食物。红色的稻粒饱满香甜,绿叶的秋葵滑嫩且肥美。饥饿来临时就能得到满足,吃饱之后还能够有何思虑。回忆起往日的荣华富贵,如今却沦为赤贫之人。现在虽然衣食不愁,但当时也不曾享有丰盛的财富。口腹尚有足够的食物,身上的衣物也没有减少。心中想了想,自我问道,何者才是真正的荣华和衰落。不要随波逐流,要能分辨是非之间的差别。
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贫困的生活状况和对比过去的富裕,反思了荣华与衰退的真正含义。诗中的“烹葵”可以理解为在生活的困境中,通过简单的食材烹煮出美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满足和乐观积极的态度。同时,诗人也通过最后几句呼吁读者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从他人的观点,要能够分辨是非,保持正直的立场。
整首诗以简单质朴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的坦然和对人生起伏的思考,展示了唐代白居易的直率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口既不减食”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烹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kǒu jì bù jiǎn shí,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