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偶作(自此后在东都作)》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五年任职翰林,四年担任浔阳县令。一年担任巴郡守,半年在南宫任郎官。两年在纶阁直职,三年在刺史堂任职。经历了十五年,创作了一千多首诗。境界促使着万象回旋,土地风情各异。唯独在洛中没有创作,难免感到心中忧愁。如今成为青宫的长官,初次来到这里游览。沿着回旋的小路走过伊涧,俯瞰着嵩山和少华山。遇到美景总会吟咏一首,一首诗倾尽一杯酒。在纸笔之下抒发了心中的遗憾,在卷轴之中填补了失去的事物。经常自嘲地笑一笑,眼睛昏花,头发渐渐苍白。不知道老年将至,仍然沉迷于写诗的狂热之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白居易在洛阳任官期间的心境和创作情况。白居易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着丰富的成就。然而,在洛阳任职期间,他却没有创作出一首令自己满意的诗作,这让他心中感到忧愁。但当他被调往东都(长安)担任官职后,他的心情开始好转。他来到新的地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遇到了令人心醉的事物,每每都会写下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他用笔抒发了心中的遗憾,填补了失去的事物,从而减轻了内心的忧愁。
诗中还展现了白居易对岁月流逝的思考和自我嘲讽。他觉得自己的眼睛昏花,头发渐渐苍白,但他仍然沉迷于写诗的狂热之中,不知道老年将至。这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对年老的无奈,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写作的执着和热爱。
整首诗词以自述的方式,真实地展现了白居易的情感和心境。通过对自己创作和生活的反思,他表达了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和追求。这首诗词具有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特点,展示了白居易的才华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身份与心境。
“笔下成释憾”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洛中偶作(自此后在东都作)》,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ǐ xià chéng shì hàn,诗句平仄:仄仄平仄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