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盩厔厅前双松》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忆昨为吏日,折腰多苦辛。
归家不自适,无计慰心神。
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
乘春日一溉,生意渐欣欣。
清韵度秋在,绿茸随日新。
始怜涧底色,不忆城中春。
有时昼掩关,双影对一身。
尽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
忽奉宣室诏,征为文苑臣。
闲来一惆怅,恰似别交亲。
早知烟翠前,攀玩不逡巡。
悔从白云里,移尔落嚣尘。
诗意:
这首诗词是白居易忆述自己做官时的经历和归隐后的心情。他回忆起做官的日子,为了公务常常折腰劳累,但回到家中也无法舒适自在,心神无法得到安慰。于是他亲手种下两株松树,把它们当作家中的贵客来供养,希望通过这些松树的生长和春天的滋润来安抚自己的心灵。松树生长茂盛,清新的韵味伴随着秋天的到来,绿茸随着日子的推移不断更新,他开始喜爱起涧底的山色,不再怀念城中的春光。有时白天关上门窗,两株松树的倒影映在他的身上,他整日不再感到孤寂,仿佛有了两位伴侣。然而,突然接到皇室的诏书,征召他担任文苑官员,他的心情变得忧伤,感觉就像是与亲密的朋友分别一样。如果早知道归隐之前有这么美丽的风景,他就不会犹豫不决地离开了。他懊悔地说自己是从白云中来,却被迁移到尘世间。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白居易的官场经历和归隐心境的转变。他在官场中承受了许多辛苦和压力,回到家中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安慰。通过种植两株松树,他试图在家中创造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以慰藉自己的心灵。松树象征着坚贞和长久,它们的成长和变化成为白居易内心情感的寄托。诗中描述了松树生长茂盛的景象,以及作者从最初对城中的春光的怀念转变为喜爱涧底山色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他对归隐生活的认同和追求。然而,最后他接到了皇室的征召,离开了归隐的生活,这使他感到痛苦和遗憾。诗中的松树象征了他在归隐生活中所寄托的心灵安宁和宁静,而被迁移到尘世间则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面对纷扰和烦忧。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和自身经历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松树象征着作者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希望,它们的成长和变化反映了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整首诗以叙述和自省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通过对松树和自身经历的联想,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挣扎和归隐后的遗憾。
这首诗词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和自身经历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疲惫厌倦之情。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白居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诗词中的松树象征着坚贞和宁静,通过它们的生长和变化,作者表达了自己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归隐后的遗憾。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清新,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始怜涧底色”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寄题盩厔厅前双松(两松自仙游山移植县厅)》,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ǐ lián jiàn dǐ sè,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