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下第后屏居书怀寄张侍御》的中文译文为:切岂止於一生的残缺,良工也隔着千里。故乡在彭泽上,梦回归向汾水。情绪低落,神气已经透支殆尽,仆人也感到愧疚。尚未达到目标的人谁不知道,达到目标的人却往往忘记了曾经的艰辛。行年渐长,离老年又近几分。若功名不显赫,去世又岂会成为鬼魂。看到美丽的芳草被凉风吹落,不禁叹息起来。骢马还未到来,嘶声却仍在耳畔。
这首诗词是唐代李频写给张侍御的寄语。诗人以自己下第后隐居的身份,表达了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荣与辱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的“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描绘了诗人下第后被判削足为官员的身份所带来的残缺和远离家乡、亲人的痛苦。诗人思念家乡的美景,回忆起归梦和彭泽的往事,表达了对故乡和美好过去的怀念之情。
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和人生过程的思考。诗人感到自己的精力渐渐消耗,而仆人们也对自己的无成就感到耻辱。诗人认识到,未能实现目标的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境遇,而成功达到目标的人却往往忘记了曾经的苦难和付出。
诗中还有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感叹自己的年龄渐长,离老年又近了一步。他认为,若自己的功名不显赫,离世后也不会成为鬼魂。
最后几句诗描述了诗人的感叹和期待。他观察到芳草被凉风吹落的景象,心生感慨。他期待着骢马的到来,但嘶声已经在耳边回荡,暗示着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总体上,这首诗词略带忧伤和思索,通过诗人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表达了对人生得失、时光流逝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感和哲思。
“功名如不彰”出自唐代李频的《下第后屏居书怀寄张侍御》,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ōng míng rú bù zhā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