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行(一作于濆诗)
不耕南亩田,
为爱东堂桂。
身同树上花,
一落又经岁。
交亲亦相薄,
知己恩潜替。
日开十二门,
自是无归计。
诗词的中文译文:
思归之行(又名于濆之诗)
不耕种南亩田地,
只为追求东堂上那桂花之爱。
我的身体就像树上的花朵,
一朵谢去又随岁月过去。
交情亦渐渐淡薄,
知己的恩宠也逐渐替代。
白天开着十二扇门,
却自知无法回到家的计算。
诗意和赏析:
《思归行》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这首诗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变迁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之情。诗中的主人公放弃了田地的耕种,只为爱上东堂上的一枝桂花。作者通过将自己比喻为树上的花朵,把短暂而飘逸的生命与对家园的思念相联系。一朵花一年开落,时间流逝如此之快,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无常。
交情渐渐淡薄,知己的恩宠渐渐替代,诗人感叹到友情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冷淡,无论是交情还是知己,都不再如从前深厚,这也象征着作者对家园的离别和内心的孤寂。
诗的最后两句“日开十二门,自是无归计”,以简短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主人公短暂停留的无奈。白天开着十二扇门,但心中明白没有回家的希望和计划。
整首诗写出了作者在他的思归之行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深思念和对流逝时光的感叹,同时也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无常。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揭示了人们在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
“知己恩潜替”出自唐代罗隐的《思归行(一作于濆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ī jǐ ēn qián t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