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空寂的景象,以萤火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是:“空荡的庭院,夜晚还未结束,点点萤火虫在西墙上飞舞。它们的身影微小而细腻,抓住了适时,突然一闪。它们没有像腐草一样停顿思考,只是单纯地想依靠孤寂的光芒。如果说它们可以感通一切,如同车夫能够驾驭,那么长远的前程一定会被实现。”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练的词句和灵活的意象,将夜晚的景象与萤火虫相结合,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萤火虫的微小身影和快速闪烁的特点,反映了自身的命运和追求。诗中的萤火虫象征着诗人,面对世界的冷漠和现实的困境,诗人选择了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孤独而坚定的姿态面对困难和追求成功的道路。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对命运的深思。诗人以夜晚和虫子的形象,通过对微小的存在的赞美和祝愿,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诗词中蕴含着诗人对自身境遇和命运的思考和反省,以及对奋发图强、追求成功的决心。正如诗句中所言:“不思因腐草,便拟倚孤光。若道能通照,车公业肯长。”诗人希望自己像萤火虫一样,不被环境所束缚,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去追求梦想,最终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罗隐的《萤》通过对萤火虫的描绘,抒发了自身对命运和理想的思考和期望,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词以简练而充实的表达方式,将人与自然相结合,给人一种深思和启发。
“不思因腐草”出自唐代罗隐的《萤》,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sī yīn fǔ cǎo,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