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庙》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湖南的湘妃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眷念和对现实的忧虑。
诗人罗隐写道,刘表的荒庙,碑已经残破,庙前的草木长得茂密,却因为草木茂密而把庙墙困住,看起来像是在闭残了的春天。罗隐用“已将怨泪流斑竹”形容残破的庙墙,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到庙墙上,感慨万分。
接着,诗人又写道,湘妃庙没有一个人来供奉,如今已无人理会。这里用“八族未来谁北拱”来形容湘妃庙的寂寞,八族指的是天子、诸侯、大臣和一等人。他们都没有人来顾念湘妃庙,所有人都在北方,没有人会到南方来参拜。而“四凶犹在莫南巡”,指的是王莽、郦食其、王澄和刘歆这四位曾经对湘妃庙造成伤害的人,他们却没有任何遭到惩罚。
最后,罗隐谈及自己观赏湖南风景时的感受。他说,九峰山看起来都很相似,让人感到困惑,令人看不清楚哪里是真实的。他望着苍梧山,感觉茫茫然,看不到任何人的踪迹。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湘妃庙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眷念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人通过描述庙墙的残破和长满草木,暗示着历史的废弃和遗忘。他又通过描写湘妃庙无人理会和四凶犹在的情况,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和忧虑。最后,他通过描写九峰山的相似和苍梧山的空荡,表达了对现实的困惑和茫然。整首诗意深沉,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湖南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庙前幽草闭残春”出自唐代罗隐的《湘妃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iào qián yōu cǎo bì cán chū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