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送司勋李郎中赴阙》是唐朝诗人罗隐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司勋李郎中赴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李郎中的赞赏和祝福。
诗中描述了中朝官员品评文章的重要性,以及诗人罗隐作为官员,欣赏李郎中的才华。李郎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官员,他的文章获得了奖赏,而李郎中又将自己的笔和赏赐传给了罗隐,希望罗隐也能发扬光大,接受皇帝和诸侯的嘉奖。
诗中提到了五夜星辰归帝座,暗喻李郎中的文采照耀在皇帝面前。同时,诗中还有半年樽俎奉梁王的描写,表示李郎中的才华能够受到诸侯的赏识和礼遇。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南方水暖、北方寒冷的景象,暗示着李郎中离开家乡,奔赴他人之地。诗人表示,李郎中不必过多感激他们的恩赐。最后一句“过淮应合见徵黄”,是对李郎中升官进步的祝福。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中朝品秩重文章,
双笔依前赐望郎。
五夜星辰归帝座,
半年樽俎奉梁王。
南都水暖莲分影,
北极天寒雁著行。
不必恋恩多感激,
过淮应合见徵黄。
诗的意境高雅,表达了诗人对才华出众的李郎中的赞美和祝福。同时,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也折射出了唐代官场中的一些现象。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意义深远,给人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感觉。
“不必恋恩多感激”出自唐代罗隐的《淮南送司勋李郎中赴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bì liàn ēn duō gǎn jī,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