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林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为何要到株林去?那是为了找夏南。不是为到株林玩,而是为了找夏南。
驾着大车赶四马,株林郊外卸下鞍。驾着轻车赶四驹,奔抵株林吃早餐。
注释
1.胡为:为什么。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柘城县。林:郊野。一说株林是陈大夫夏徵舒的食邑。
2.从:跟,与,此指找人。一说训为因。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
3.匪:非,不是。适:往。
4.乘(shèng)马:四匹马。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
5.说(shuì):通“税”,停车解马。株野:株邑之郊野。
6.乘(chéng)我乘(shèng)驹:驹,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称“驹”,大夫所乘;马高六尺以上称“马”,诸侯国君所乘。此诗中“乘马”者指陈灵公,“乘驹”者指陈灵公之臣孔宁、仪行父。
7.朝食:吃早饭。闻一多考,性曰为食。
株林鉴赏
《陈风·株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揭露陈灵公君臣的荒淫生活,讽刺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的作品。
此诗之开篇,大抵正当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出行之际。辚辚的车马正喜孜孜驰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边的百姓早知陈灵公君臣的隐秘,却故作不知地大声问道:“胡为乎株林(他们到株林干什么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领神会,却又故作神秘地应道:“从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问者即装作尚未领会其中奥妙,又逼问一句:“匪适株林(不是到株林去)?”应者笑在心里,却又像煞有介事地坚持道:“从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陈灵公君臣所干丑事,却佯装不知接连探问,问得也未免太过仔细。明明知道他们此去找的是夏姬,却故为掩饰说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盖弥彰。发问既不知好歹,表现着一种似信还疑的狡黠;应对则极力挣扎,摹拟着做贼心虚的难堪。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胜于义愤填膺的直揭。它的锋芒,简直能透入这班衣冠禽兽的灵魂。
到了第二章,又换了一副笔墨。辚辚的车马,终于将路人可恶的问答摆脱;遥遥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陈灵公君臣总算松了口气。“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这里摹拟的是堂堂国君的口吻,所以连驾车的马,也是颇可夸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从夏南”的伪装,想到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陈灵公能不眉飞色舞地高唱:“说于株野!”“说”,一般均解为“停车解马”,固为确诂。但若从陈灵公此刻的心情看,解为“悦”也不为不可。“说(悦)于株野”,也许更能传达这位放荡之君隐秘不宣的喜悦。“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大夫只能驾驹,这自然又是孔宁、仪行父的口吻了。对于陈灵公的隐秘之喜,两位大夫更是心领神会,所以马上笑咪咪凑趣道:“到株野还赶得上朝食解饥呢!”“朝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那么,它正与“说于株野”一样,又语带双关,成为这班禽兽通淫夏姬的无耻自供了。寥寥四句,恰与首章的矢口否认遥相对应,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就不仅使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带有了不知羞耻的自供意味。可见此诗的讽刺笔墨非常犀利。
株林创作背景
此诗有其本事。朱熹《诗序辨说》云:“《陈风》独此篇为有据。”诗中提到的“夏南”,乃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子夏徵舒,字子南。其母夏姬是郑穆公之女,是名闻遐迩的美妇,嫁到陈国后,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据《左传·宣公九年》披露,陈灵公、孔、仪三人均与夏姬私通,甚至穿着她的“衵服”(妇人内衣),在朝廷上互相戏谑。第二年又去株邑饮酒作乐,陈灵公还当着夏姬之子嘲弄仪行父:“他长得真像你!”仪行父即也反唇相讥:“还是更像君王您呵!”惹得夏徵舒羞怒难忍,终于设伏于厩,将陈灵公射杀,酿成了一场臭名远扬的内乱。《毛诗序》曰:“《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
株林翻譯及注釋
翻譯
為何要到株林去?那是為了找夏南。不是為到株林玩,而是為了找夏南。
駕著大車趕四馬,株林郊外卸下鞍。駕著輕車趕四駒,奔抵株林吃早餐。
注釋
1.胡為:為什麽。株:陳國邑名,在今河南柘城縣。林:郊野。一說株林是陳大夫夏徵舒的食邑。
2.從:跟,與,此指找人。一說訓為因。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
3.匪:非,不是。適:往。
4.乘(shèng)馬:四匹馬。古以一車四馬為一乘。
5.說(shuì):通“稅”,停車解馬。株野:株邑之郊野。
6.乘(chéng)我乘(shèng)駒:駒,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稱“駒”,大夫所乘;馬高六尺以上稱“馬”,諸侯國君所乘。此詩中“乘馬”者指陳靈公,“乘駒”者指陳靈公之臣孔寧、儀行父。
7.朝食:吃早飯。聞一多考,性曰為食。
株林鑒賞
《陳風·株林》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揭露陳靈公君臣的荒淫生活,諷刺上層統治者的政治腐敗的作品。
此詩之開篇,大抵正當陳靈公及其大臣孔寧、儀行父出行之際。轔轔的車馬正喜孜孜馳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邊的百姓早知陳靈公君臣的隱秘,卻故作不知地大聲問道:“胡為乎株林(他們到株林幹什麽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領神會,卻又故作神秘地應道:“從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問者即裝作尚未領會其中奧妙,又逼問一句:“匪適株林(不是到株林去)?”應者笑在心裏,卻又像煞有介事地堅持道:“從夏南(隻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陳靈公君臣所幹醜事,卻佯裝不知接連探問,問得也未免太過仔細。明明知道他們此去找的是夏姬,卻故為掩飾說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蓋彌彰。發問既不知好歹,表現著一種似信還疑的狡黠;應對則極力掙紮,摹擬著做賊心虛的難堪。這樣的諷刺筆墨,實在勝於義憤填膺的直揭。它的鋒芒,簡直能透入這班衣冠禽獸的靈魂。
到了第二章,又換了一副筆墨。轔轔的車馬,終於將路人可惡的問答擺脫;遙遙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陳靈公君臣總算鬆了口氣。“駕我乘馬,說於株野”——這裏摹擬的是堂堂國君的口吻,所以連駕車的馬,也是頗可誇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從夏南”的偽裝,想到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陳靈公能不眉飛色舞地高唱:“說於株野!”“說”,一般均解為“停車解馬”,固為確詁。但若從陳靈公此刻的心情看,解為“悅”也不為不可。“說(悅)於株野”,也許更能傳達這位放蕩之君隱秘不宣的喜悅。“乘我乘駒,朝食於株”——大夫隻能駕駒,這自然又是孔寧、儀行父的口吻了。對於陳靈公的隱秘之喜,兩位大夫更是心領神會,所以馬上笑咪咪湊趣道:“到株野還趕得上朝食解饑呢!”“朝食”在當時常用作隱語,暗指男女間的性愛。那麽,它正與“說於株野”一樣,又語帶雙關,成為這班禽獸通淫夏姬的無恥自供了。寥寥四句,恰與首章的矢口否認遙相對應,使這樁欲蓋彌彰的醜事,一下變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就不僅使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帶有了不知羞恥的自供意味。可見此詩的諷刺筆墨非常犀利。
株林創作背景
此詩有其本事。朱熹《詩序辨說》雲:“《陳風》獨此篇為有據。”詩中提到的“夏南”,乃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夏禦叔之子夏徵舒,字子南。其母夏姬是鄭穆公之女,是名聞遐邇的美婦,嫁到陳國後,引得陳靈公及其大臣孔寧、儀行父的饞涎。據《左傳·宣公九年》披露,陳靈公、孔、儀三人均與夏姬私通,甚至穿著她的“衵服”(婦人內衣),在朝廷上互相戲謔。第二年又去株邑飲酒作樂,陳靈公還當著夏姬之子嘲弄儀行父:“他長得真像你!”儀行父即也反唇相譏:“還是更像君王您嗬!”惹得夏徵舒羞怒難忍,終於設伏於廄,將陳靈公射殺,釀成了一場臭名遠揚的內亂。《毛詩序》曰:“《株林》,刺靈公也。淫乎夏姬,驅馳而往,朝夕不休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