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是宋代杨无咎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春日的美景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蕙风轻,莺语巧,
应喜乍离幽谷。
飞过北窗前,递晴晓,
丽日明透翠帏縠。
篆台芬馥。
初睡起、横斜簪玉。
因甚自觉腰肢瘦,
新来又宽裙幅。
对清镜、无心堪梳裹,
谁问著、余酲带宿。
寻思前欢往事,
似惊回、好梦难续。
花亭遍倚槛曲。
厌满、争春凡木。
尽憔悴、过了清明候,
愁红惨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春日的美景为背景,突出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体验。诗中的第一句“蕙风轻,莺语巧”,表达了春日的和煦气候和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接着,“应喜乍离幽谷”,描述了主人公离开隐秘的幽谷,感到欢喜,这种欢喜如同春风一般,轻盈而愉悦。
诗中的“飞过北窗前,递晴晓,丽日明透翠帏縠”表现了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室内,明媚的景象。在这美好的光景中,“篆台芬馥”描绘了一种清新的氛围,与春日的气息相得益彰。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女子的仪态和身姿,反映了人物的情感变化。诗中写到女子“初睡起、横斜簪玉”,暗示了她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容颜依旧娇美。而“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则表现了女子对自己的身材变化的感受,以及新添的宽松裙子。这些描写将女子的情感和外在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清镜、无心堪梳裹,谁问著、余酲带宿”,表达了女子对外界的漠然,似乎并不在意外貌和打扮,而是内心深处仍然存有前欢往事的回忆。然而,这些欢愉的往事似乎已经过去,如今的现实却不再如昔日的美梦般继续。
诗的结尾,“花亭遍倚槛曲。厌满、争春凡木。尽憔悴、过了清明候,愁红惨绿。”以景写情,通过花亭、槛曲等景物,表达了女子愁绪的增加,如同枯木凋零般的情感状态。清明时节已过,春色凋谢,而心情却愈发沉重,呈现出愁红惨绿的悲凉画面。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描绘春景为背景,以女子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示了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景的渲染,诗人巧妙地传达了欢愉和悲凉的情感,以及时光流转中的感受。
“丽日明透翠帏縠”出自宋代杨无咎的《阳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ì rì míng tòu cuì wéi hú,诗句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