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翻译及注释
翻译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⑶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鉴赏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此篇是其中第十四首。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创作背景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翻譯及注釋
翻譯
爐火照徹天地,紫煙中紅星亂閃。
煉銅工人在明月之夜,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他們的歌聲響徹了寒峭的山穀。
注釋
⑴秋浦:縣名,唐時先屬宣州,後屬池州,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秋浦因流經縣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爐火:唐代,秋浦乃產銅之地。此指煉銅之爐火
⑶赧郎:紅臉漢。此指煉銅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臉紅,此指臉被爐火所映紅。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賞析
在這首詩裏,詩人飽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勞動者的頌歌,這在唐詩中是不多見的,因而彌足珍貴。
爐火,舊注有的解釋為煉丹之火,有的說是漁人之火,這些說法都不妥當。清人王琦認為是冶鑄之火,這個看法得到普遍的認同。因為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秋浦多礦,尤產銀產銅。冶煉之爐火,紅光衝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煙獨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詞。如“身披翠雲裘,袖拂紫煙去”,“素手掏青靄,羅衣曳紫煙”,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爐生紫煙”等等。前二例的“紫煙”,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謂紫氣祥雲。後一類則是自然景象。本詩的“紫煙”句,則是對爐火的紅星在紫色煙霧四射飛進的描寫。用“紫煙”而不用“濃煙”,既淡化了冶鑄工匠的艱辛,給這種勞動場景賦予了一層美麗多姿的色彩,又體現了詩人對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詞,舊時有人認為這是吳語,是“歌者助語之詞”,即是象聲詞,是工匠們歌唱的某一音節。此說難以確證。赧,本指羞紅的臉色,郎是對男子的尊稱。“赧”此處引申為“紅”義,“赧郎”指被熊熊爐火照紅的冶煉工匠。這種解釋是通達的。工匠們在寒夜裏,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著,喊著嘹亮的號子,唱著粗獷的山歌,歌聲在寒夜傳得很遠很遠,在河麵上飄飛,在山穀裏回蕩,不但使曠野的氛圍變得熱烈,也驅走了他們自身的疲乏和勞頓,寒夜也似乎不那麽漫長了。
全詩隻有二十個字,但傳神寫照,將冶煉工匠的生活與形象刻劃得維妙維肖,動人心弦,詩人對冶煉工人的敬愛與頌揚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爐火照天地”,通過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冶鑄工場的熱烈氣氛,給全詩定下了熱烈歡快的基調。從畫麵上看,形成一個亮點,處於中心位置。這映照天地的爐火,既是工人們勞動的反映,也和他們豪邁爽朗的心情相映襯。“紅星”一句則是對上句的補足,從細節對爐火進行刻畫。著重從色調的紅與紫的對比、星與煙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個“亂”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將火花四濺,紫煙升騰的冶煉場麵再現出來。以如此十字便準確生動地概括出一個熱烈喧騰、生機勃勃的場景,不能不歎服詩人的如椽大筆。最後二句,順勢進入對人的描寫。先用“明月夜”照應上文的“爐火”,寫工匠們深夜勞作的艱辛。農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煉工人們卻不能如此運作。鐵水未化,便不能下崗,夜以繼日才是他們的特點,這不經意的一句,恰到好處地寫出了他們與農民的生活規律及勞動方式的差異來。盡管如此,工人們還是喜歡自己的職業的,當鐵水出爐之時,他們會為自己的傑作而自豪,而歌唱。那聲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們此刻心境的最好說明。這就把勞動者勤勞善良的性格特征鮮明地表現出來。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鑒賞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大約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李白漫遊到此,寫了組詩《秋浦歌》。此篇是其中第十四首。這是一首正麵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歌,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較為罕見,因而極為可貴。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一開頭,便呈現出一幅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爐火熊熊燃燒,紅星四濺,紫煙蒸騰,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詩人用了“照”、“亂”兩個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經煉入詩句,便使冶煉的場麵卓然生輝。透過這生動景象,不難感受到詩人那種新奇、興奮、驚歎之情。
接著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轉入對冶煉工人形象的描繪。詩人以粗獷的線條,略加勾勒,冶煉工人雄偉健壯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赧郎”二字用詞新穎,頗耐尋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臉紅;這裏是指爐火映紅人臉。從“赧郎”二字,可以聯想到他們健美強壯的體魄和勤勞、樸實、熱情、豪爽、樂觀的性格。結句“歌曲動寒川”,關合了上句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煉工人一邊勞動,一邊歌唱,那嘹亮的歌聲使寒冷的河水都蕩漾起來了。他們唱的什麽歌,詩人未加明點,讀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樣的補充和聯想。歌聲把寒川激蕩了,當然不會,這隻是詩人的獨特感受,是誇張之筆,卻極為傳神。如果說,“赧郎”句隻是描繪了明月、爐火交映下冶煉工人的麵部肖像,那麽,這一句則揭示出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豐富的情感和優美的情操,字裏行間飽含著詩人的讚美歌頌之情。
這是一幅瑰瑋壯觀的秋夜冶煉圖。在詩人神奇的畫筆下,光、熱、聲、色交織輝映,明與暗、冷與熱、動與靜烘托映襯,鮮明、生動地表現了火熱的勞動場景,酣暢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煉工人的形象,確是古代詩歌寶庫中放射異彩的藝術珍品。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創作背景
明嘉靖、萬曆等《池州府誌》、《貴池縣誌》記載了李白遊秋浦的過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唐時名秋浦縣,因境內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愛名山秀川,曾於天寶、上元年間,先後五次到秋浦,足跡踏遍九華山和秋浦河、清溪河兩岸,留下了幾十首詩篇,其中名篇頗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遊秋浦時寫下的代表作,組詩的寫作時間約在唐天寶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遊秋浦期間。一說此詩大約天寶十二年(7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