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翻译及注释
翻译
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注释
1.日人索句:日本友人讨取诗句。日俄战争地图: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因争夺中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开战,沙俄战败,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重新瓜分中国东北。
2.乘风:即乘风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去复来:往返来去。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秋瑾光绪三十年(1904年)仲夏东渡,次年春回国;是年六月再次赴日,同年十二月返国。
3.只身东海:指单身乘船渡海。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
4.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移:改变。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
5.“肯使”:”岂肯使“的省略。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
6.“浊酒”句: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
7.救时:挽救时局命运。仗:依靠。出群才:指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群,犹超群。
8.拚(pàn)将:舍弃。将,语助词。十万:泛言极多。
9.乾坤:天地,此指中国危亡的局势。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自己胸怀壮志,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接着四句转入正题,就日俄战争图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示诗人不惜牺牲生命,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全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浙江绍兴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她以自己的热血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大气磅礴,展现出意气风发的诗人主体形象。颔联点出观图之事,从而引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干宝《搜神记》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深处全是灰墨,问学识渊博的东方朔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说要西域人才知道。到了东汉明帝时,西域有道人来,问道人,回答是:圣经上说,天地大劫将尽,着劫烧,灰墨便是劫烧的余灰。这里借指战火的灰烬,说岂能把大好河山给人作战场,遭受战火的破坏。这两句写忧国怀抱,渴望有救国的志士能出现,也含有以出群之才自期的意思。颈联两句充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并由忧国而思济世。尾联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忍看”“拚将”“须把”等词语的运用,将悲愤而激昂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劲健有力。全诗语言浅显明快,风格刚健豪放。情愫真率,披襟见怀;字重千钧,力能扛鼎。一腔豪气喷薄而出,丝毫不见女儿态。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秋瑾第二次去日本的船上,是写给日本银澜使者的。一说作于此年十二月归国途中。作者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天东渡日本,同年冬(一说次年春)因事返国;次年六月再去日本,十二月返回。她在船上见到了《日俄战争地图》不禁感慨万分,又值日本人向她要诗,于是她便写了这首悲壮的诗。龚本题作“题江山万里图,应日人之索”,《史迹》题作“日人银澜使者索题,并见日俄战地,早见地图,有感”。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而霸占了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又发动了“日俄战争”,夺取了库页岛南部,取得了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权益。中国的领土在一天天被割让。作者看到中国的领土并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版图,心中的怒火难以按捺。她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推翻清朝政府,挽救祖国危亡,于是慨然提笔写下此诗。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翻譯及注釋
翻譯
千萬裏遠途我像騰雲駕霧一樣去了又回,我獨自一人穿越東海往返伴隨滾滾春雷。
不忍心看到祖國的地圖變成別國的領土,怎能讓錦繡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飛灰。
那濁酒哪能排解我憂心國事所灑的熱淚,國家的救亡圖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就算是需要拚上十萬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我也必須把這顛倒的乾坤大地拚力挽回。
注釋
1.日人索句:日本友人討取詩句。日俄戰爭地圖: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帝國主義因爭奪中國東北,在中國領土上開戰,沙俄戰敗,與日本簽訂“樸茨茅斯和約”,重新瓜分中國東北。
2.乘風:即乘風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風的典故,兼用宗愨“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的典故(見《宋史·宗愨傳》)。去複來:往返來去。指往返於祖國與日本之間。秋瑾光緒三十年(1904年)仲夏東渡,次年春回國;是年六月再次赴日,同年十二月返國。
3.隻身東海:指單身乘船渡海。挾春雷:形容胸懷革命理想,為使祖國獲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聲可使萬物蘇醒,故此處有喚醒民眾之意。
4.忍看:反詰之詞,“怎忍看”的省略。圖畫:指畫在地圖上割給日本的中國領土。移:改變。顏色:地圖上為辨認方便,把各國都塗上不同的顏色。移顏色,即指中國的領土變成日本的領土。日俄戰爭後,俄國將對中國旅順、大連灣的租借權讓給日本。
5.“肯使”:”豈肯使“的省略。劫灰:遭到劫掠之後的灰燼,佛家語。此處指遭到瓜分慘禍。
6.“濁酒”句:言其憂國憂民的愁苦之深。銷,消除。
7.救時:挽救時局命運。仗:依靠。出群才:指傑出的人才,出類拔萃的人物。出群,猶超群。
8.拚(pàn)將:舍棄。將,語助詞。十萬:泛言極多。
9.乾坤:天地,此指中國危亡的局勢。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自己胸懷壯誌,尋找救國救民的革命真理。接著四句轉入正題,就日俄戰爭圖抒發感慨。最後兩句表示詩人不惜犧牲生命,誓將用鮮血拯救祖國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決心。全詩篇幅不長,卻情辭激越,令人為之動容。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浙江紹興起義,失敗後不幸被捕,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她以自己的熱血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大氣磅礴,展現出意氣風發的詩人主體形象。頷聯點出觀圖之事,從而引發對日俄橫行東北的極大憤恨。幹寶《搜神記》說,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挖到深處全是灰墨,問學識淵博的東方朔是怎麽回事,東方朔說要西域人才知道。到了東漢明帝時,西域有道人來,問道人,回答是:聖經上說,天地大劫將盡,著劫燒,灰墨便是劫燒的餘灰。這裏借指戰火的灰燼,說豈能把大好河山給人作戰場,遭受戰火的破壞。這兩句寫憂國懷抱,渴望有救國的誌士能出現,也含有以出群之才自期的意思。頸聯兩句充分表現詩人的憂國之情,並由憂國而思濟世。尾聯表達願為祖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崇高誌向。
全篇所寫,都是憂國的思想和救時的抱負,充滿動人的愛國激情。語言樸素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忍看”“拚將”“須把”等詞語的運用,將悲憤而激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勁健有力。全詩語言淺顯明快,風格剛健豪放。情愫真率,披襟見懷;字重千鈞,力能扛鼎。一腔豪氣噴薄而出,絲毫不見女兒態。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秋瑾第二次去日本的船上,是寫給日本銀瀾使者的。一說作於此年十二月歸國途中。作者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天東渡日本,同年冬(一說次年春)因事返國;次年六月再去日本,十二月返回。她在船上見到了《日俄戰爭地圖》不禁感慨萬分,又值日本人向她要詩,於是她便寫了這首悲壯的詩。龔本題作“題江山萬裏圖,應日人之索”,《史跡》題作“日人銀瀾使者索題,並見日俄戰地,早見地圖,有感”。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從而霸占了台灣省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又發動了“日俄戰爭”,奪取了庫頁島南部,取得了中國遼東半島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的權益。中國的領土在一天天被割讓。作者看到中國的領土並入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版圖,心中的怒火難以按捺。她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正是為了推翻清朝政府,挽救祖國危亡,於是慨然提筆寫下此詩。
“浊酒不销忧国泪”出自清代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uó jiǔ bù xiāo yōu guó lèi,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