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暮春里,
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
桐花发故枝。
沉冥惭岁物,
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
迁乔并羽仪。
【译文】
清明时节的黄昏,
我感到忧郁地望着北山边。
死灰复燃的燧火,
使桐花绽放在旧枝上。
沉默寂静让人惭愧年华的流转,
喜悦的宴会阻止了朋友的相聚。
无法与在林间的鸟儿相比,
这些迁徙的并带羽翼的树木在仪态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的时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诗中诗人望着北山边,心中忧愁烦闷。他借用燧火开新焰和桐花发故枝的形象来暗示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沉默寂静使他对自己的年华流逝感到惭愧,而喜宴却阻止了朋友们的相聚,让他感到无法参与其中。诗人将自己比作林间的鸟儿,而将喜宴上的人们比作迁徙的并带羽翼的树木,暗示了他与喜宴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疏离。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清明时节本应是人们共享春光和欢乐的时刻,但诗人却在这样的时刻感到孤独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并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内心自我的反省。
“沈冥惭岁物”出自唐代孙昌胤的《清明》,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ěn míng cán suì wù,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