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赋得九月尽(秋字)》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这首诗主题明确,诗人以“秋”字为线索,描绘了九月末秋天的景象。
诗词翻译如下: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景色和事物的变化,来体现秋天的韵味和意境。首先,诗人提到“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霜降意味着寒冷的到来,意味着农作物将收割,一部分树叶开始变黄,秋天的迹象逐渐显现出来。
接着,诗人写道:“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玄阴指的是乌云密布的天空,暗示了秋天的气息。凉魄代表了秋天的寒意,残钩则指的是残留在天际的残阳。整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凉爽和愈发深沉的色调。
然后,诗人提到半夜时分,“灰移琯”,这是指象征皇宫的琯灰移动,标志着秋天的结束。与此相对应的是“明朝帝御裘”,暗示着秋天的行装变成了冬天的御寒衣裘。这样的描写巧妙地将皇宫内外、白天和夜晚的景象相对照,加深了诗词的意蕴。
最后,诗人提及潘安。潘安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写爱情诗著称。诗人用“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来表示自己此刻的心情。诗人并没有陷入情感的抒发,而是选择了“休咏赋中愁”,表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回避和超越。整首诗展现了一个深秋将尽的景象,并以描绘自然景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蓂馀一叶秋”出自唐代元稹的《赋得九月尽(秋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íng yú yī yè qiū,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