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墓》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写了唐代名士孟浩然的墓地景象。
中文译文:
荒榛生长成片接连不断,寒江上漠漠的草显得凄凉。墓地上的黄土并不多,恰好堆起一座书生的坟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孟浩然的墓地,将孟浩然墓的景象描绘得凄凉而朴实,表达出对逝去文人的怀念之情。作者通过简练而质朴的语言,曲线地表达了他对孟浩然墓地质朴之美的赞赏。
诗词中的“荒榛”和“寒江”是悲凉和冷寂的象征,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孟浩然墓地景色的感受。诗中还提到墓地上的黄土并不多,说明墓地规模不大,符合书生坟冢的寻常形象。这也暗示了孟浩然墓地的朴素和平凡,却又在这样的朴实中显露出一份难以言喻的韵味。
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文人孟浩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墓地景象的真实观察和感受。通过简洁的句子结构和生动的描写手法,诗词给人以凄凉而深沉的感觉,使人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共鸣。
“寒江漠漠草凄凄”出自唐代罗隐的《孟浩然墓》,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án jiāng mò mò cǎo qī qī,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