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洞仙歌》
江陵种橘,尚比封侯贵。
何况江涛转千里。
带天香,含洞乳,
宜入春盘,红荔子,
驰驿风流仅比。
齿疏潘令老,怯咀冰霜,
十颗金苞谩分遗。
记觞前,须细认,
别有馀甘,从此去,
枉却栽桃种李。
想相如酒渴对文君,
迥不是人间,等闲风味。
译文:
在江陵种植橘子,比起封侯的尊贵更为珍贵。
何况江水转动千里。
带着天然香气,含有洞府的甘露,
适合进入春天的盘中,红艳的荔枝,
即使是快马传递,也难以与之相比。
牙齿稀疏,潘令老了,
害怕啃咬冰霜,十颗金果枉然分散遗失。
在举杯前,需要仔细品味,
另有一份甜美,从此离去,
白白放弃了种桃栽李的机会。
想象相如渴饮时与文君对饮,
这种滋味与凡间完全不同,是独特的风味。
诗意和赏析:
《洞仙歌》以描绘江陵种橘的情景为起点,表达了作者对橘子的珍贵和美好赞美。橘子象征着富贵和福气,在诗中被比作封侯,显示了它的尊贵地位。江涛转动千里,暗示了这种珍贵的果实在江水的滋润下生长茁壮。
诗中描述了橘子的鲜美和芬芳,通过天香和洞乳的形象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它们的独特口感和香气。红艳的荔枝也被插入其中,增添了春天的气息和诗情。
接下来,诗人以自己牙齿稀疏、年老的形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金果是指橘子,诗中描述了金果分散遗失的情景,象征着珍贵的事物被辜负或浪费的遗憾。
最后两句以相如和文君的对饮为结尾,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认为这种滋味与凡间的世俗品味完全不同,更具独特的韵味。
整首诗以江陵种橘为主题,通过对橘子的描绘和象征意义的运用,表达了对珍贵事物的珍重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展示了晁补之细腻的感受和优美的诗意。
“怯咀冰霜”出自宋代晁补之的《洞仙歌》,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qiè jǔ bīng shuā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