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十首酬汪镇卿》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
在这孤寂的夜晚,百感交集,我站在江楼上向月亮呼唤。
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
秋天的虫声变得悲伤,我想到了这里众多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
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
人生不是坚固的金石,青春的发丝已经突然变成雪白。
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
越过淮河,橘子的核心迁徙,从山中泉水流动而来。
猗兰抱孤芳,不受宿莽没。
猗兰这种花朵环抱着独特的芬芳,不会被岁月的洗刷所遗忘。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人在孤寂的夜晚,思绪万千,站在江楼上向月亮倾诉自己的心情。他感叹秋虫的声音变得悲伤,触发了他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思考。诗人认识到人生不如坚固的金石,青春易逝,年轻的发丝转瞬之间变成了白发。然而,诗人也提到了橘子的核心迁徙和猗兰花朵的坚韧,暗示着在岁月中仍有一些珍贵的事物能够保留下来,不被时间的流逝所淡忘。
这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意象,通过对岁月变迁和人生脆弱性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运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诗词充满了禅意和哲理。整首诗词意境独特,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猗兰抱孤芳”出自宋代林景熙的《杂咏十首酬汪镇卿》,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lán bào gū fā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