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东林廉的离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世的冷淡和对修行的向往。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诗词中描述了石溪的流水已经变得混浊,苔径上行人渐渐减少的景象。这里暗喻了人世的烦扰和纷杂之态势。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诗词中描绘了日暮时分,山中的僧人独自归还东林。诗人以寂静的晚霞衬托出僧人独自归去的孤单身影。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这两句是诗人对东林廉的赞扬和思念之情。东林廉昔日曾对庐山的景色充满渴望和向往,但他现在却与远离的朋友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和意愿。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诗词中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的向往,他认为修行者的道性深邃而寂寞,而世俗之间却充满了是非和纷争。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下决心去寻找名山,不再对凡俗的世间纷扰抱有期望。他对名山的远行渐渐超脱了人世的虚幻,只期望能够在修行之中寻找到真正的清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惋惜之情和对修行的向往之意。通过描绘石溪流的混乱、苔径人渐微和日暮下山僧独行的景象,诗人传达了对人世的冷淡和离愁别绪。同时,诗人通过对东林廉深情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修行者的向往和对凡尘纷争的厌倦,希望能够在清净寂静的修行中找到真正的清辉。
“昔为庐峰意”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ī wèi lú fēng y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