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是唐代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胡儿的歌声和行人的离别,表达了对边疆征戍生活的思念和边塞风情的凄美。
诗词中的胡儿是指六州的少年儿童,他们以胡语歌唱,描述了他们在沙漠中追逐沙鼠的情景,以及牧马、孤雁飞翔的景象。与此同时,汉军游骑穿着貂皮制成的锦衣,展现了汉族文化的辉煌。
诗词中描绘了征戍的士兵们在云中行军三千里,表达了他们辗转奔波、艰辛无比的边疆征战生活。然而,诗人也表达了对征行岁月的思考和追问:何时能够归来?
在无定河边,有几株垂柳,象征着离别的心情。行人们共举杯饮酒,送别离去的游子。胡儿们起来和着蕃歌,一起唱着凄凉的歌声,仿佛在述说着边塞的情感。他们唱出了对故国西州的思念,望着西方的天空,久久地凝望着故土。
然而,当行人们回头时,却听到了异乡的声音,一个声音传来,引得所有远行的人们齐声应和。胡蕃的歌曲与边塞的曲调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仿佛在述说着边关的风情。故国的关山是无限遥远的,风沙弥漫,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灵悲伤。
诗词最后提到了汉昭君,她是古代的悲剧人物,因为爱情和国家的原因,被迫远嫁匈奴,最终因思乡而病死。她成为了古代人们愁绪的象征。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边塞的生活和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边疆征戍士兵的艰辛和思乡之情。胡儿的歌声和行人的离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美而动人的边塞画卷。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眷念和对边关生活的思考,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齐唱呜呜尽垂手”出自唐代李益的《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í chàng wū wū jǐn chuí shǒu,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