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荒园无数亩,
草木动成林。
春阳一以敷,
妍丑各自矜。
蒲萄虽满架,
囷倒不能任。
可怜病石榴,
花如破红襟。
葵花虽粲粲,
蒂浅不胜簪。
丛蓼晚可喜,
轻红随秋深。
物生感时节,
此理等废兴。
飘零不自由,
盛亦非汝能。
诗意:
这首诗词以描绘园中的草木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荒芜园林和其中的花草树木的感慨。诗人观察到园中的植物茂盛,但其中显现出的美丽和丑陋各自炫耀,没有相互融洽。葡萄虽然结满架子,但无人采摘;可怜的石榴树生病了,花朵宛如破碎的红襟;葵花虽然盛开艳丽,但花蒂浅浅,无法承载花朵。然而,丛蓼在晚秋时节仍然能欣喜地绽放,淡红色的花随着秋天的深入而更加轻盈。诗人感叹生命的存在受到季节和环境的限制,这种现象使得诗人对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感到沮丧,无法真正自由,即使是繁盛也无法持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园中的草木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花草树木作为自然界的象征,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局限,与人的境遇形成了对比。葡萄虽然结满架子,但因为囷倒而无人采摘,表达了一种资源被浪费和无人珍惜的悲凉。病石榴的形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不稳定,它的花朵破碎如破红襟,给人一种憔悴和凋谢的感觉。葵花虽然盛开艳丽,但花蒂浅浅,无法承载花朵,暗示着美丽的外表下可能隐藏着某种缺陷和无法持久的局限。而丛蓼在晚秋时节绽放,轻盈而欣喜,显示出一种对逆境中坚持生命和乐观的态度。
整首诗词通过对园中花草树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中的草木形象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局限。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对自由的渴望。这首诗词呈现了苏轼对生命的矛盾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思。尽管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繁盛多样,但它们各自彰显着美丽和丑陋,无法和谐相融。这种局面使得诗人感到困惑和沮丧,认为生命的存在受到时节和环境的限制。葡萄被浪费,石榴生病凋零,葵花虽美但不耐久,只有丛蓼在晚秋依然欣喜地绽放,带给诗人一丝希望。诗人认为生命受到种种限制,既无法真正自由,也无法持久繁荣。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人以草木为媒介,表达了对生命的矛盾情感和对自由的渴求。整首诗词以植物的状况折射人生,传递出生命脆弱、局限和不确定的主题。同时,诗中的丛蓼在秋季依然欣欣向荣,提醒人们要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力。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性的描写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思考人生的意义。
“蒂浅不胜簪”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ì qiǎn bù shèng zān,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