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胜之三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
要知太守怜孤客,
不惜阳春和俚歌。
坐睡樽前呼不应,
为公雕琢损天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太守王胜之的赞赏和敬佩之情。诗中,苏轼告诉读者,王胜之非常同情和关心那些身处异乡的孤独客人,他不顾一切地与他们共享阳春美景和俚歌(指民间的歌舞)。然而,太守坐在酒桌前却没有回应,仿佛沉睡一般。这使得王胜之为了公正和正直而感到痛苦,就像刻在天空中的图案被损坏一样。
整首诗通过对王胜之的夸赞和苏轼对其行为的反思,展现了对真正公正和正直的追求。诗中的"怜孤客"和"阳春和俚歌"代表了温暖和欢乐,而"坐睡樽前呼不应"和"雕琢损天和"则象征了王胜之在追求公正和正直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首诗词既表达了苏轼对王胜之的钦佩,也反映了对道德价值观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正义和公正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而且这些困难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都很巧妙地传达了这种思想,使得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哲理性。
“不惜阳春和俚歌”出自宋代苏轼的《和王胜之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xī yáng chūn hé lǐ gē,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