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和张十六)》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嘉鱼向宗庙奉献,灵龟进献给国家。
应龙可以降雨,滋润了百谷的芽。
愚蠢的水族中,虾蟆是无用的存在。
它的形态肮脏,肌肉发出腥臭,频繁出没于泥沙。
六月七月交替,时雨倾盆而下。
虾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快乐无法再增加。
它在地上繁衍生息,使它的种类更加繁多。
天空也为它的声音,带来喧嚣和声响。
不仅在玉池上,污染了清冷的波浪。
更在瑶瑟前,扰乱了君主鹿鸣的歌声。
常常担心飞向天空,跳跃随着仙女姮娥。
经常蚀刻明亮的月亮,让君主无可奈何。
诗意与赏析:
《虾蟆(和张十六)》这首诗词以虾蟆为象征,表达了对庸俗、低贱之物在美好事物中的突兀存在的反思和嘲讽。诗中通过对虾蟆的描写,将其与崇高的事物进行对比,强调了虾蟆的卑微和无用。虾蟆是在泥沙中活动的,形态肮脏且肌肉发出腥臭,与崇高的宗庙、灵龟、应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的时雨正滂沱,虾蟆得到了满足,但它的存在并没有带来任何正面的影响,甚至对美好事物造成了干扰和破坏。
诗人通过虾蟆与玉池、瑶瑟、明月等美好事物的对比,暗示了庸俗之物在高尚之地的冲突和破坏力。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庸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虾蟆的忧虑,担心它的破坏力会扩大到天空和月亮,使君主无可奈何。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虾蟆为隐喻,通过对虾蟆与崇高事物的对比,表达了对庸俗、低贱存在的嘲讽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破坏力的忧虑。
“往往蚀明月”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虾蟆(和张十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ǎng wǎng shí míng yuè,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