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世与我殊赏析

而世与我殊朗读

《送岑著作》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懒者常似静,
静岂懒者徒。
拙则近于直,
而直岂拙欤。
夫子静且直,
雍容时卷舒。
嗟我复何为,
相得欢有余。
我本不违世,
而世与我殊。
拙于林间鸠,
懒于冰底鱼。
人皆笑其狂,
子独怜其愚。
直者有时信,
静者不终居。
而我懒拙病,
不受砭药除。
临行怪酒薄,
已与别泪俱。
后会岂无时,
遂恐出处疏。
惟应故山梦,
随子到吾庐。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个性和处世态度的思考。他通过对懒惰、静默、拙笨和直率这些性格特点的论述,表达了自己与社会的不协调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自嘲和自省。诗中还表达了对友谊和别离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故乡的眷恋。

赏析:
苏轼在这首诗中以自嘲和自省的态度,以自身的特点来对比和反思社会的常态。他首先提到懒者常常显得安静,但并不意味着安静的人就是懒惰的人;拙笨的人虽然近于直率,但并不意味着直率的人就是愚笨的人。然后,他将这些性格特点与自己相比较,将自己与夫子(指孔子)作对比,认为夫子既能保持静谧又能表现出直率,而他自己则感到迷茫和困惑。

接下来,他表达了对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认为自己与世界相异。他将自己比作林间的鸠鸟(指野鸽),表示自己的拙笨;将自己比作冰底的鱼,表示自己的懒惰。尽管别人嘲笑他的疯狂和愚蠢,但只有孔子(子)才怜悯他。他认为直率的人有时候会得到信任,但安静的人却不会永远居于高位。

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疾病的苦恼,他觉得自己的懒惰和拙笨就像一种病,却无法接受医治。在离别前,他对饮酒的稀薄感到惊讶,并流露出与离别伴随的眼泪。他担心再次相聚的机会可能很少,因此担心自己的离别可能会带来隔阂。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他希望能够按照山间的梦境,随着他的朋友(子)回到自己的家中(吾庐)。

这首诗通过对自己与社会的对比和反思,以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处事态度的思考。他通过对懒惰、安静、拙笨和直率等特点的描述,反映了自己与社会的不协调,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和别离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第一句“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表达了懒惰者常常看起来很安静,但安静的人不一定就是懒惰的人。接着,苏轼提到拙笨和直率,认为拙笨与直率并不完全等同,直率并不意味着愚蠢。

在第四句“夫子静且直,雍容时卷舒。”中,苏轼将自己与夫子(指孔子)进行对比,称赞夫子既能保持安静,又能表现出直率,形容他的雍容从容。这与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形成了对比。

接下来,苏轼表达了对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他认为自己并没有与世界对抗,但却与世界格格不入。通过将自己比作林间的鸽子和冰底的鱼,他形容了自己的拙笨和懒惰。尽管其他人嘲笑他的疯狂和愚蠢,但只有孔子能够怜悯他。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疾病的痛苦和对离别的思念。“而我懒拙病,不受砭药除。”苏轼将自己的懒惰和拙笨比作一种病,却无法接受医治。在离别前,他对酒的淡薄感到惊讶,并表达了与离别伴随的泪水。他担心再次相聚的机会可能很少,因此担忧离别会导致疏远。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希望。“惟应故山梦,随子到吾庐。”苏轼希望能按照山中的梦境,与朋友一起回到自己的家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身特点的思考和自省,以及对社会和友情的思念,展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诗中运用对比、比喻和形象的手法,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