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雨水隔尘凡赏析

山前雨水隔尘凡朗读

诗词:《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
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
过客诗难好,居僧语不繁。
归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园。

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中文译文:

风吹动着空洞,山泉流淌在石门中。
虚心倾听大地的声音,妄想寻找桃源的乐土。
过往的客人很难写出好的诗,居住的僧人语言并不繁琐。
回到自己的居所,从瓶中得到冰雪,清冷地慰藉着我的心灵园囿。

山前的雨水将尘俗遮断,山上的仙风吹舞着松柏。
细小的龙鳞在乱石中生长,团团的羊角转动在空岩上。
冯夷窟宅并非高大的梁柱,抵御寇敌的车舆已经放下缰绳。
世事渐渐艰难,我想离去,永远跟随我的两个儿子,摆脱人们的非议和谗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李节推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境界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物和表达自己的心境,展示了苏轼对自然和清静生活的向往。

首两句"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描绘了山洞中的风声和泉水的流淌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对清幽环境的渴望。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桃源的向往,但认识到这种妄想是无法实现的。

下半部分的描写,通过山水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尘世烦扰的厌倦之情。"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形容了山前的雨水将尘俗与自己隔绝,而山上的仙风则让松柏摇曳如舞,展示了自然界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对比。

接着,诗人描绘了洞穴中的龙鳞和羊角,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隐居的自由和与尘世的彻底分离。

最后两句"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表达了苏轼对世事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与他的两个儿子一同远离非议和谗言。

《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他对隐居山水之间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风吹转动空洞,
泉水静静流入石门。
虚心倾听地之音韵,
妄想寻找桃源的乐土。
过客难以写出佳作,
僧人居住的言语简洁。
回到家中,从瓶中取出冰雪,
清冷地慰藉着文人的园囿。

山前的雨水隔绝了尘俗的世界,
山上的仙风舞动着松柏。
细小如龙鳞的生长在乱石间,
团团如羊角的旋转在空岩上。
冯夷所居非梁栋之宅,
车舆已不再用于御寇。
世事渐渐艰难,我欲离去,
永远跟随我的两个儿子,摆脱诽谤和中伤。

诗意和赏析:
《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是苏轼以山水为背景,表达自己隐居山林的愿望和对尘世繁华的返璞归真之情的作品。

诗的前两句"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描绘了山洞中风声和泉水声的动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声音的敏感,对清幽环境的向往。而接下来的"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表达了对桃源乐土的无限憧憬,但作者也知道这种妄想是无法实现的。

诗的下半部分通过山水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尘世繁华的厌倦之情。"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形容了山前的雨水将尘俗与自己隔绝,而山上的仙风则使松柏摇曳舞动,呈现了自然界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鲜明对比。

紧接着,诗人描述了洞穴中龙鳞和羊角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自由与与尘世的彻底分离。

最后两句"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表达了苏轼对世事的艰难感到厌倦,他希望能够离开纷扰,永远与他的两个儿子一同摆脱别人的诽谤和中伤。

整首诗以山水景物为背景,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繁华的厌倦。这首诗词以婉约的笔调表达了苏轼内心的忧愁和对自然清静的渴望,同时也抒发了对世事繁杂的不满,寄托了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