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写的是苏轼与孔郎中荆林相见的情景。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疾苦和自身境遇的思考。
首先,诗人用秋禾不丰满和宿麦少有的情景来象征国家的困苦和贫瘠。他自愧不如,感叹自己无法为国家人民解决这些问题,就像身上扎满了荆棘一样。
然后,苏轼提到自己平生读了五千卷书,但这些文字却无法填饱肚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无用感叹。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尽管怀有怨恨,却又忽然改变心情,开始歌颂自己所穿的缁衣(僧袍),显示出他对佛法的向往和心境的变化。
在后半部分,苏轼表达了对孔郎中荆林的敬佩。他称赞荆林直爽刚毅,堂堂正正,令人凛然敬畏。诗人自比朱轮(马车)未能及上郊外,但清风已先行,表达了对孔郎中的追随和敬仰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思考。他感叹为何要让贤士们(君子)背负着十万贫病的困苦,而他自己却能够安然无恙地行走于滔滔江海之间。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去剑关旅行,在春山中听到黄鹂的歌声。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困苦的思考和自身境遇的反思,同时展示了他对孔郎中的敬佩和对自由远方的向往之情。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变化和对外界的观察,苏轼展示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滔滔满四方”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āo tāo mǎn sì fā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