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二首》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七月五日二首
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
萧条北窗下,长日谁与度。
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
况我早衰人,幽居气如缕。
秋来有佳兴,秫稻已含露。
还复此微吟,往和糟床注。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月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凄怅。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译文:
《七月五日二首》
避谤之诗寻医,畏病而酒入务。
在萧条的北窗下,漫长的日子谁与共渡。
今年的酷热让人苦恼,草木因此而受困。
况且我已经年迈衰弱,幽居中的气息如同缕缕青烟。
秋天的到来带来了愉悦的心情,稻谷已经含着露水。
再次吟唱这微小的诗篇,倾注于酿造美酒的糟床。
到哪里去寻找新的秋天?凄凉的北台上。
秋天尚未来临多少日子,风月已变得清朗明亮。
云彩中耸立着孤翠的山峰,林木在原野上茂盛而繁荣。
新鲜的枣渐渐可以摘取,晚熟的瓜果仍可供食。
西风送走落日,千万窗户含着凄凉和哀怨。
思念当年的快乐时光,白发却不肯将你遗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自述的方式表达了他在七月五日的心境和感受。诗中描绘了作者避谤之事,寻找医生治疗,同时害怕疾病,但又沉迷于酒业务。他描述了自己幽居的孤独和衰老的状态,以及世间的草木因炎热而凋谢。
然而,诗人在秋天到来时感到一丝愉悦,农作物已经长成,稻谷含露。他再次吟唱这微小的诗篇,将情感倾注于酿造美酒的糟床。他思考着在哪里能找到新的秋天,将目光投向北台的萧然之处。尽管秋天尚未完全降临,但风月已经明亮清朗。
诗人描绘了云间耸立的孤翠山峰和林木在原野上的茂盛景象。新鲜的枣渐渐可以摘取,晚熟的瓜果仍可食用。西风送走落日,万窍之窗含着凄凉和哀怨的情感。诗人怀念过去的快乐时光,但不愿将白发的自己遗忘。
整首诗以七月五日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状态、环境和情感变化,展现了苏轼内心的复杂情绪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从病痛和孤独到对秋天的期待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中融入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诗意和审美观。
“长日谁与度”出自宋代苏轼的《七月五日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ng rì shuí yǔ dù,诗句平仄:平仄平仄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