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岚薰瘴染却敷腴,
笑饮贪泉独继吴。
未欲连车收薏苡,
肯教沉网取珊瑚。
不知庾岭三年别,
收得曹溪一滴无。
但指庭前双柏石,
要予临老识方壶。
中文译文:
青烟薰染着瘴气,使人心旷神怡;
笑饮贪泉独自继承吴国风光。
我还未收拾车马,掌握住一切财富,
又怎能沉沦于世俗之网,只为追求虚荣?
不知道离别已有三年之久,
却在曹溪找到了一滴清泉。
只是我指着庭院前的两块柏石,
希望能够在临老之时领悟到方壶的真谛。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于追求真正的精神财富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功名的不屑和抵制。他用岚薰瘴染来形容尘世的浮躁和污浊,而笑饮贪泉则表达了他独自追求自由和纯粹的心境。他不愿意被物质和功名所束缚,不愿意沉迷于浮华的网罗,而希望能够寻找到真正的珍宝和精神的滋养。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将对于物质和功名的追求与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进行了对比。他通过描绘岚薰瘴染的景象,展示了尘世的浮躁和污浊,而自己却选择了笑饮贪泉,独自追求自由和纯粹的心境。他表达了对于世俗功名的不屑,表示自己不想被功名所束缚,而是希望能够寻找到真正的珍宝和精神上的滋养。
诗中的庾岭和曹溪都是地名,庾岭指的是庾岭山,曹溪指的是曹溪禅寺。庾岭三年别是指苏轼离别庾岭山已有三年之久,而收得曹溪一滴无则是指他在曹溪禅寺领悟到了一滴真谛,寓意着他在追求精神财富的道路上获得了收获。
最后两句诗中的庭前双柏石和方壶则是象征着精神的财富和智慧。苏轼希望能够在临老之时,通过观察庭院前的柏石,领悟到方壶的真谛,寄托了他对于精神追求的希望和向往。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于《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岚薰瘴染却敷腴,
笑饮贪泉独继吴。
未欲连车收薏苡,
肯教沉网取珊瑚。
不知庾岭三年别,
收得曹溪一滴无。
但指庭前双柏石,
要予临老识方壶。
中文译文:
青烟薰染却仍神采焕发,
欢笑饮泉水,独自继承吴地之风光。
我还未准备好收拾车马,收获薏苡,
宁愿沉入网罗之中,取得珊瑚。
不知庾岭已别去三年,
却在曹溪得到一滴清泉。
只是指着庭院前的两块柏石,
愿在临老之际,领悟到方壶的智慧。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追求精神财富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功名的抵制和不屑。他用“岚薰瘴染”来形容尘世的浮躁和污浊,但自己仍然焕发着神采,笑饮着贪泉,独自继承吴地的风光。他表示尚未准备好追逐功名和物质财富,宁愿陷入世俗的纷扰中去追求珍宝和精神的滋养。他不知道已与庾岭分别三年,却在曹溪找到了一滴智慧的泉源。最后,他希望能够在临老之时,通过观察庭院前的两块柏石,领悟到方壶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对物质和功名的追求与精神财富的追求进行了对比。他通过描绘“岚薰瘴染”的景象,展示了尘世的浮躁和污浊,但自己仍然保持着神采焕发,独自追求自由和纯粹的心境。他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不屑,表示不愿被功名所束缚,而愿意寻求真正的珍宝和精神上的滋养。
诗中的庾岭和曹溪是地名,庾岭指的是庾岭山,曹溪指的是曹溪禅寺。庾岭三年别指苏轼与庾岭山分别已有三年,而收得曹溪一滴无则是指他在曹溪禅寺领悟到了一滴智慧之泉,寓意着他在追求精神财富的道路上获得了收获。
最后两句诗中的“庭前双柏石”和“方壶”象征着精神的财富和智慧。苏轼希望能够在临老之时,通过观察
“收得曹溪一滴无”出自宋代苏轼的《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ōu de cáo xī yī dī wú,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