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永安宫?今夔之永安门,即宫之遗址也?》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
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
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
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
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
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中文译文:
千古的山川沧桑变化,古代宫殿又怎能保存完好。
我徘徊在这里询问古老的长者,唯有永安门仍然存在。
来自各地的游人们,车马喧嚣直到夜晚。
无法再见到宏伟的重楼了,谁还能了解昔日的尊严。
唉,唉,蜀汉的先主啊,兵败之后成为了亡魂。
这一切只因法正去世,使得刘备去遭受战火的烧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永安宫的景象,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和感慨。永安宫是古代宫殿的遗址,作者通过观察现存的永安门,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宫殿的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诗中提到游人纷至沓来,车马喧嚣,但无法再见到昔日壮丽的重楼,这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消逝。诗人感叹蜀汉的刘备,他的失败让永安宫遭受战火的破坏,法正的死亡成为了刘备失去宝贵人才的原因。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永安宫的遗址和历史变迁,呈现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悲凉氛围。作者以凄凉的笔触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无奈,展示了人事如梦、兴衰无常的主题。同时,诗中提到的蜀汉先主刘备和法正的死亡,以及永安宫的破坏,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和英雄的凋零。整首诗以简练、凄美的语言,引发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使公去遭燔”出自宋代苏轼的《永安宫?今夔之永安门,即宫之遗址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ǐ gōng qù zāo fán,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