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是苏轼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吾州之豪任公子,
少年盛壮日千里。
无媒自进谁识之,
有才不用今老矣。
别来十年学不厌,
读破万卷诗愈美。
黄州小郡隔溪谷,
茅屋数家依竹苇。
知命无忧子何病,
见贤不荐谁当耻。
平泉老令更可悲,
六十青衫贫欲死。
桐乡遗老至今泣,
颍川大姓谁能箠。
因君寄声问消息,
莫对黄鹞矜爪觜。
诗意: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友人任伋的送别之作。诗中表达了对任伋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苏轼对自己年华逝去、才华不再被重视的感慨。诗人在送别之际,思考了人生的变迁和命运的无常,描绘了黄州的风景和社会现实,以及他对朋友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自省。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示了他对友人的情感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首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任伋的赞赏,称他为“吾州之豪任公子”,形容他年轻有为,壮健的时光如飞驰的马一般。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感慨,他认为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现在已经老去,无法再有所作为。
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描述了黄州的景色和社会现实,黄州是一个小郡,隔着溪谷,茅屋几家,依靠竹苇而建。这种平凡的景象反映了社会的底层和贫困的现实,也体现了苏轼对社会的观察和关怀。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展示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他认为人应该知足和顺应命运,不要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他批评那些见到贤人却不愿意推荐他们的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他还提到了一个老令(官职)在平泉的贫困老人,六十岁的他依然穿着青衫,生活贫困到了想死的地步,这是对社会不公和人生无奈的揭示。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任伋的期望,他希望任伋能够继续关心自己的消息,但也提醒他不要因为自己的才华而炫耀和自满。
整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对友情、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对黄州景色和社会现实的描绘,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黄州小郡隔溪谷”出自宋代苏轼的《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uáng zhōu xiǎo jùn gé xī gǔ,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