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和仇池》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上穷非想亦非非,
上指高处,非指不是。此句意为高处的景色,不仅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是虚妄的。
下与风轮共一痴。
下指低处,与风轮一起同样痴迷。
翠羽若知牛有角,
翠羽指孔雀,若知道牛也有角。
空瓶何必井之眉。
空瓶指没有酒的酒瓶,何必要井的眉毛。
还朝暂接鵷鸾翼,
暂时回朝,暂时接受鵷鸾的翅膀。
谢病行收麋鹿姿。
因病谢绝行动,收起麋鹿的姿态。
记取和诗三益友,
铭记和诗能带来三种益友。
他年弭节过仇池。
他年将会弃掉一切束缚,去仇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自由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作者对高处和低处景色的感受,他认为高处的景色并非想象出来的,也不是虚妄的,而低处的景色与风轮一起同样痴迷。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在自然景物中体验到了美的感受,认为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可以相通,相互共鸣。
接下来的两句中,苏轼以孔雀和牛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平等关怀。他说,如果孔雀知道牛也有角,就不会自视高贵,认为自己独一无二。这里暗示了对人类社会中不同阶层和身份的思考,呼吁人们应该摒弃傲慢和偏见,实现平等和和谐。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的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期许。他说,暂时回朝接受权力的翅膀,暂时放下病痛,收起麋鹿的姿态。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权力和繁文缛节的矛盾感受,他希望在未来能够摒弃这些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
全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情感,同时也借自然景物抒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平等和和谐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词在意境上清新自然,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还朝暂接鵷鸾翼”出自宋代苏轼的《见和仇池》,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ái cháo zàn jiē yuān luán yì,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